很久之前看金庸先生采访,先生提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写着写着故事走势往往由人物自己决定,已经由不得作者了,小说人物如活生生地站在作者面前说话、行事。一直很羡慕金庸先生这种创作状态,把人物写活,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
最近有一部韩剧《偶然发现的一天》,以漫画人物自我意识觉醒,想要改变配角命运为主题展开故事,题材很新颖、很惊艳。
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论小说人物自我意识觉醒感觉这部剧仿佛是编剧在小说或故事创作的"人物塑造"过程中,遭受了创作危机或创作冲击而引发的灵感。作为一个时时关注小说、剧本写作的观众,这部戏也带给我不小的冲击。小说人物产生自我意识,拼命想要违背作者意志,而且还会在场景以外的时空里自由行动。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写活人物的创作状态吗?可惜这部偶像言情剧到底主要目标是让主人翁们谈恋爱,一直到故事的结尾,神秘的作者大人始终没有现身,故事也没有去探究或者揭晓漫画人物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作者的写作历程及起到的影响作用等等。
相比《偶然发现的一天》,2017年李钟硕同类漫画人物题材《W-两个世界》,作者或漫画人物同时存在在两个空间,并且还能互通、互相影响。比如漫画主人翁拼命想要活下去,而作者拼了命也要把他弄死,不惜幻化成上帝视角、隐形人、故事人物去制造事故、意外甚至谋杀。作者和笔下人物的对抗很有意思,写作时如果能跟作品人物互动到这种程度,也是一种幸福。
下面找几个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以他们的部分作品人物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怎样让小说人物产生自我意识。
酷爱写微惊悚言情小说的尾鱼大大最近刚刚完结的龙骨焚箱,比起她以往作品,由于是怨气撞铃、三线轮回、七根凶简、西出玉门的终结篇,亦是数部作品中的集大成者,更加因为龙骨焚箱的主角山鬼集团,家大业大,人丁鼎盛,所以出场人物有前几部作品的几倍多。因此在人物塑造上颇显出作者尾鱼的深厚功底。首先想说说神棍,神棍在前几部里轮番打酱油,日常卖萌,偶尔给紧张剧情下点轻松佐料调调气氛。到了龙骨焚箱,他就颇有当家作主、凌驾主角之势。看着神棍的成长,就像看着一个呆呆愣愣、听命于作者摆布的生硬角色,慢慢蜕变为会自己走路、自己哭、自己笑还会推动剧情往前走的活生生的人。仔细推敲后,发现作者做了几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给人物定基调。
这个动作很关键,就像雕塑师想要打造一个人物,他要先做一个模子;画家画一个仕女,一般先打个草稿,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在模子或轮廓基础上进一步修画,后面的创作不容易走偏。
以龙骨焚箱中的神棍为例,如果看过前四部,相信神棍早就已经活灵活现地蹦跶在面前。而即使没看过之前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对他的描绘也是不遗余力。小说的开头就由神棍为引带出"箱子"概念,而作者一开始就给神棍定了几条基调——神经、神奇、神逻辑以及特立独行的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决定了人物会去做什么事情。
大家一起看看神棍的人生目标。
【他(这里指神棍的朋友毛哥)这些年,交过不少奇奇怪怪的朋友,但始终觉得,说到最"神奇",除了神棍外不作第二人想:这人多匪夷所思啊,二十来岁时就宣称要去各处游历、遍寻玄异故事、做灵异世界第一人,居然说到做到步履不停,但凡听到怪异的故事传说,就拿笔认认真真记在本子上,二三十年下来,积满了几麻袋。 】
这里描述很明显,神棍的人生目标就是做灵异世界第一人,所以他会因为充话费时听到别人说了一句找箱子,便如心电感应一般,跟着不认识的人跋山涉水满世界找箱子。这是神棍其人的做事宗旨,如果神棍不去做这件事情,那他就不是神棍,而是别的什么人了。
而"神经、神奇、神逻辑"决定了神棍日常怎么行事。如他的神逻辑。
如女主孟千姿第一次遇到神棍的场景。
【逗弄这种小角色,那还不跟逗猫弄鸟似的,孟千姿笑了笑,一只胳膊撑在桌面上,以手支颐,压低声音,语气神秘:"不是,我这只眼里,长了两个眼珠子。"站在边上的孟劲松眼神无奈,胸腔里裹了团叹息,那心情,一如当初接到她送的眼罩和盲杖。然而更让他觉得荒唐的是,神棍居然激动了。是真激动,一张老脸都放出光来:"重瞳子!你居然有一只眼是重瞳子!哎你知不知道,上古五帝之一的虞舜就是重瞳子!还有传说中造字的苍颉,他是‘龙颜四目’,有重瞳的人,都是圣人哎,你知不知道?"是吗?孟千姿的独眼里掠过一丝茫然,她当然不知道,她之所以没说眼罩底下是三个眼珠子,纯粹是觉得太挤了、装不下。然而她是谁啊,角色转换极自如的,手指已竖在了唇边:"嘘……小声点,别让别人听去了。"神棍的身子兴奋得有点抖,声音随之低了八度,还真听话:"那……我能看看吗?" 】
看到吗?就是这么荒诞离奇,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的思维模式,正常人怎么想的,对于神棍,反着来就对了。
第二件事,抓住人物塑造的三项基本原则,让人物有脉络。这里想借用一下变态心理诊断理论的几条原则: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认贼作父的杨康。
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论小说人物自我意识觉醒相信不少读者挺惋惜杨过和穆念慈的,因为他们有这样令人不齿的父亲和丈夫,所以一生过得并不顺遂幸福。
让我们用统一性原则考量杨康这个人物,会发现杨康更倾向于能给他事业更好助力的金国,与从小养育自己长大的完颜洪烈亲近,这恰恰是符合主客观统一性。试想,如果杨康因为母亲一句话,就彻底离背养他并真心疼他的养父,大彻大悟变成抗金英雄,那才是不正常的变态心理反应,因为杨康的成长环境,思维模式,决定他了不可能变成侠肝义胆、驱逐鞑虏的宋人。所以人物创作时必须考虑人物的成长环境和思维模式,不然就会写出一个别扭的心理变态出来。
追剧《偶然发现的一天》,看到帅帅的男主,虽然很洗眼,但每每总有种不得劲的感觉,这个人物很空,不知道他做事的思维和基础是什么。
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论小说人物自我意识觉醒因为他是由于女主意志突然出现的人物,很神秘,仿佛没有家、没有父母,没有朋友,每天就生活在学校里。如果小说里有这样的人物,写起来必然会很辛苦,因为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对不对,都不知道为了什么。
(二)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实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愉快的事情却表现得很悲伤,就违背了内在协调一致性,俗称"深井冰"。
举个反面的例子。霸道总裁,玛丽苏和杰克苏为什么上不了档次?因为不协调、不合理,严重无视读者的智商。
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论小说人物自我意识觉醒霸道总裁的处事准则是"你是第一个敢这样对我的女人,你引起了我的注意"。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不认识的女人往总裁面前一杵,指着他鼻子骂他为富不仁,总裁肯定是马上叫保安的,除非这总裁脑抽了或者他是抖M体质,才会分泌多巴胺,产生爱慕之心。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人格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接人待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再以神棍为例。有一场情节提到男主江炼发现神棍变得"怪异"。
【江炼正要回一声"早",鼻子忽然嗅到了什么味儿,他眼睛一下子瞪大了,不可置信地盯着神棍:"你喷香水了?"神棍说:"嗯哼。"还"嗯哼",江炼真是槽多无口:"你喷香水干嘛?"当然了,大叔不是不能喷香水:一个儒雅老者,用叠得方正的手绢,再喷点古龙水,是件很让人舒服的事儿。但神棍,一身街头卖豆浆的气质,跟香水……格格不入好吗。】
作者这里比喻得特别恰如其分,一身街头卖豆浆气质的神棍突然喷起香水来了,肯定有古怪,果然后面被发现,原来他肚子腐烂发臭起了异变,他想用香水掩盖。
还有龙骨焚香男主角江炼,在最后一篇番外里也描绘得很深入,体现了他从一而终的稳定人格。
最后一幕,女主在大荒之境遇到彭一之墓。谁会给彭一收葬呢,必然是江炼,他虽然受过很多苦,但他有一颗柔软的心。
这里再插一个小方法论,借用一致的语言氛围,使人物塑造保持稳定性。
最近有一篇评论综艺《演员请就位》的文章,提到小说或剧本有一个特定的语言氛围,脱离了语言氛围单把人物拎出来,就会很怪异。
比如红楼梦里的人物,他们就生活在那样古香古色、女儿娇气的氛围里,她们的言行姿态与环境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审美。但如果把黛玉单独拎出来放到当代剧里,继续这样文绉绉说话,就会非常不合适。
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论小说人物自我意识觉醒还有古龙特有的语言氛围也是很容易就把读者带入到腥风血雨、沧桑飒爽的武侠世界里。很多人觉得古龙小说的影视剧没有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好看,因为古龙擅长心理描写,擅长写虚,这种写法在小说中很美令人神往,但偏偏这种语言氛围是很难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窃以为王家卫的镜头比较适合拍古龙剧,第一次看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我一度以为拍的是古龙的小说,太像了,就是因为创造出来的氛围感。
让人物自己把故事讲下去——论小说人物自我意识觉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