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吃饭碰到两个对教育认识完全不同的家庭,A和B,A的家庭从小就是教育宗旨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A从小很认真的读书,然后进入公务员,之后又创业,现在是一个企业的老板。B的爷爷7岁没有了父亲,爷爷在部队长大,之后爷爷对自己的儿孙辈全部采用部队军事化管理,B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已经独自前往成都做生意,初一的时候从湛江一个人跑到东北漠河去做倒爷,A的经历属于大多人都能了解的精力,但是B的经历让在座的人都很好奇。
B对于自己儿子和女儿也是采用这种方式,B说在我们家族里面,首先是能够养活自己,而不是考上什么好学校,所以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寒暑假,他们必须出去打工给自己赚生活费。B说他的儿子女儿现在都刚上大学,但是高中时期也是这样被他要求,儿子女儿对于如何赚钱非常拿手,甚至会想到运动会上批发饮料,然后讲所得利润一部分作为班费,形成共赢。
B说,从小B的爷爷就告诉他们,在家不看书就出去着事情做,孩子从出生就必须知道自己怎么活下去,并且告诉我们自己在6岁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四处去开会。我好奇的问,你初一自己换那么多次火车去漠河,你不担心吗,为什么要从广东去那么远的地方。B说自己在家里排行是第五,是老小,他家的长辈对他的疼爱更多的表现在让他去更远的世界闯荡,说出门会按每天的一个馒头的费用给他,其他的费用需要自己挣,他之所以选择漠河是因为听说哪里有个行业就是倒爷,所以暑假跑到漠河做生意。而今B已经有了一个经营30年的服装企业,还有一个刚创业三年的餐饮企业。
B的语言不多,但是做事很扎实,为了餐饮,他经常去日本,每次都会待上半个月,去了解体味日本的食材的加工制作,说日本的绿茶的粉碎程度不是我们中国人能够做的。所以口味完全不同。我突然觉得他有点日本人的气质,内敛,做事扎实。
碰巧在路上继续听自己定于的课程,以色列妈妈讲育儿,里面的观念异曲同工,以色列妈妈说,小朋友要从小了解钱,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了解生活的本质,和通过钱折射的责任,所以以色列家庭从小就建议孩子知道钱怎么来的,并通过分担家务的家庭义务获得钱财。并且也要理解钱后面带来的各种社会关系。
突然想到儿子最近弄得什么剧情,说已经募捐了100多元钱,晚上问儿子有没有账本,儿子说没有,我说你们有个公司有就应该有财务制度,儿子说,同伴用了几块钱请客了行不行,我说公司收支都很正常,但是要有记录,就是公司要记账。
今天晚上回来问儿子,儿子说公司的财务已经开始记账了。这个财务就是儿子的同班同学,最初写剧本的小姑娘。我突然觉得,很多常识对我们也是需要了解和学习的,特别是这些想法总之我们意料之外的小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