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一个群里进行职业规划的微课分享,结束以后就有一个人发信息给我说:“一个月没上班了,活不下去了,怎么办?”。因为时间较晚了,我觉得这个话题也有些大,便没有回复她。
到了第二天,她又来发来信息说:我能和你聊下吗,占用您5分钟的时间。我说没问题。
语音电话打来以后,没有再提上次的问题,而是问我现在的40多岁的人再去公司,做个主管或者经理的能拿多少钱?我告诉她如何能以最快的方式来查到目标岗位的薪资和待遇,并且告诉她现在整体的行情是什么样的。
语音进行到10分钟时,说不好意思超时了,等等。
话题回到那个信息上:为什么一个月不上班,救活不下去了呢?欢迎发表你的看法.
一、心理上的压力
1、疫情下的心理压抑
以前总想着,如果能不上班、过着吃有喝有Wife的生活,那不就就是最理想的生活么。可目前是疫情情况之下,虽然大多老百姓的日子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是吃喝一时都不太愁,关键是不能出门,而且,打开手机就看到感染的人数的上升,死亡的人,还有澳洲的大火、非洲的蝗虫、北极上升的温度等,网络的过于发达,映入眼帘的各种消息,让人民无法去专注的做一件事情,导致了心理上的焦虑不安和压抑的情况。
2、婚姻家庭矛盾
没有组建家庭的人,一个人每天在房间里那么孤独、厌倦。但是组建了家庭的人,尤其是家庭亲密关系不好的人,平时各忙各的,不太有正面冲突还好,而此时各种矛盾就会浮出水面。
比如总要有人做饭、洗碗、照顾孩子、打扫卫生、收拾家务。关系不好的情况下,会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另一方不懂付出、自私、冷漠。如果两人都是嘴上不饶人的人,两人很容易就开撕了。如果双发都不善言谈,冷暴力就开始了。如果一个能说,一个不吭气,那就会冰火两重天,一地鸡毛。
所以,婚姻家庭的琐碎,被照见的淋漓尽致。
3、自我生活节奏错乱
大多数人的自我内驱里并不强,多数是靠外驱的。因此国家有了国法,公司有公司的规章制度,因为一个人很难把自己不受外界约束的情况下自我安排的很好,所以才有了一个次“慎独”。
原本6点起床、洗漱、吃早饭、上班、下班的日子,突然不用上班了,也没人要求你几点起床吃饭睡觉了,也不用去见客户和同事了,一个人总会陷入邋里邋遢的生活中去。睡到8、9点,3天不洗一次头等等。
这样的生活持续一个月的话,大多数人心理上是不喜欢的,还是希望生活充满仪式感和节奏感的。
所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个月不上班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来说,各种矛盾的浮出,使得他们无法很好的应对,貌似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感,从这写方面来说,说出的无法生活其实是一种对生活驾驭不了的写照。
二、经济上的压力
1、年前的开支
对一些人来说,总喜欢在年底时犒劳一下自己和家人。比如喜欢买上几件新衣服、做做新发型、买个新包,然后欢欢喜喜的迎接新年。这一犒劳其实,支付宝或者花呗花钱到底多少也没概念了。恨不得提前花了2020年几个月的收入。而且,要过年了,谁家里怎么样也要买些好吃的囤上,现在物价又贵,老一辈人有过年如过关的说法,搁现在,一样有道理。
所以,年前大手大脚的花,年后突然不上班没收入,就开始恐慌了。
2、眼下的支出
我认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因为房贷、车贷等大头的支出而恐慌,高额的房贷动辄7、8千,多者上万,少则2、3千。这些就如疫情中感染的人数,不是数字,对一个家庭来讲,是实实在在的钱。
对于工薪阶层,很现实的就是工作一个月就有收入,不工作就没收入。但是,对工薪阶层,该支出的房贷、车贷月月都要还。除此之外,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个月全家人在家吃吃喝喝,费用也是相当大的开支。
所以,眼下的开支也足以让一个月不工作多数人,感到害怕,说出没法生活的实情。
3、特殊群体
有些工作者并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平时是靠零工收益来生活的。比如像滴滴司机、代驾、等临时工。平时收入不高,而且没有积蓄,但生活开支还在继续。他们无法继续做原来的零工,又没法出去找工作,一时半会的工作没着落,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恐惧,在家真的待不住。
还有一些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提前消费的理念,月月光,所以在一个月没收入的情况下,相当于断了口粮。
所以,不论是实实在在的开支、还是部分群体特殊消费习惯来看,一些人的经济能力,决定了让他们无法很好消化没有收入带来的生活压力。
三、总结
大多数人出现这种情况都是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中的一个出了问题,我们提倡“未雨绸缪”,希望每个人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并且学好理财,这并非是一时所需,心理建设和财务规划乃是终生的功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