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陆续看了一些文章和书籍,有一些思考。
长期目标的思考
最终回归到一个问题:我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我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最近又翻了一个我经常翻的作者的博客:Derek Sivers,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又认真看了他自己的介绍:About | Derek Sivers,其中一些点很引发我思考。
I’m wary of anything that feels like addiction.Whether drinking, phone/internet use, playing games, or whatever — if people tend to get an unhealthy addiction to it, I avoid it.
…
I don’t use any apps on my phone, for this same reason. I don’t want to depend on apps for productivity. Actually I tend to avoid my phone, in general. I just use it for calling friends, or for GPS. No email. No social media. It sits in airplane mode much of the time, then I completely power it off an hour before bed, and turn it back on after I’m done writing in the morning.
Derek Sivers 避免参与任何可能上瘾的事情,醉酒、打电话、上网、玩游戏等。他甚至不使用手机上的任何 App,而且他会大部分时间让手机处在飞行模式。
我常常会因为做社群的缘故,花大量的时间再手机上,真的必须这样吗?
I’m ambitiously focused on creating
More than anything, I want to make lots of stuff. I want to make articles, books, websites, music, companies, systems, apps, and especially new ideas.
…
I love to work alone 12 hours a day
I use the term “work”, because it’s more understood, but really it’s “me time” — doing what I love.Writing, learning, improving, and creating.Whether it’s creating music, websites, books, or companies, it’s all just creating.
…
I hate to waste a single hour.I feel the precious value of time, most of the time. I imagine my time as worth $500 an hour, and ask myself what’s worth $500. Watching a TV show? Absolutely not. (“Game of Thrones” at 63 hours so far = $31,500 to watch.) Social media? Absolutely not. Focused learning or creating? Yep! Being with my kid? Always.
Derek Sivers 不会浪费一小时,每天很开心的独自工作 12 小时,因为他的使命就是学习和创造。注意,这里说的是使命。
所以,我本周一直在问我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长期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我过得舒服了但是却迷茫了?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翻开《圣经》祷告问神,在信仰上我的使命是什么?
第二件事情我又一次翻开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富兰克林自传》,我想从这位被印在 100 美金钞票上的跨界高手中寻找答案。
所以我有了答案了吗?明显还没有,但是一颗种子已经种在了我的心中,我希望我可以经常花时间来浇水施肥,让这个种子发芽成长。
在没有答案的时候,我要做的是多赚钱,先做好手头的事情。
对跨链更新的认识
本周因为组织了币圈金马奖社群《搞懂跨链》的分享,我邀请了汤洪波来分享,这位程序员在沟通上也非常出色。
在这次分享中,我认真的理解了 Cosmos 和波卡等项目的情况,正好最近我也在参与 ChainX 项目的节点(Jinma),对波卡也处在一个学习的路上,所以洪波的这次分享好像帮我打开了一扇门。
因为要理解跨链项目,我又认识了一位差点错过的高手:Random Capital 刘毅,事实上我在很多直播或者分享中看到过这个人,但是我没有重视,错过了刘毅,不过现在看来也不可能错过刘毅,因为只要你研究 Cosmos 和波卡,就不可能不看刘毅的几篇文章。
分享一篇好文:一文读透跨链风口Polkadot、Cosmos – 波卡区块链开发指南
本周刚好比特傻傻大哥也在币乎直播了自己对公链的理解,我个人对傻大哥的观点几乎全部认同,傻大哥的观点和刘毅的观点也非常类似,节选一段刘毅对跨链的理解:
刘毅:大家都在谈跨链,但是对什么是跨链并没有形成有共识的定义。我只能说我理解的跨链是什么。我理解的跨链是在多条区块链上完成原子化的交易,是交易跨链。
跨链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了支持新形态的去中心化应用实现互操作。也就是以独立区块链形态存在的去中心化应用,我们简称为应用链。过去DApp的形态是智能合约,但是我认为智能合约受到性能差和应用治理缺位两大制约因素的影响,发展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所谓一键发链,就是用Polkadot Substrate或者Cosmos SDK这样的应用链开发工具,高效地定制出一条特定目的的区块链,也就是所谓“一键发链”。然后众多的应用链通过接入跨链枢纽实现互操作。
但是在跨链技术出现之前,已经有一些公链建立起了网络效应,例如BTC/ETH。应用链不能跟BTC/ETH进行互操作是很大的缺憾,也会影响跨链的落地速度。这就需要开发网关,通过协议转换把现有的有价值的链也接入跨链枢纽。如果只致力于跨现有的链,但是不支持应用链的开发,我认为至少不是完整的跨链方案。
我个人更倾向于未来是万链互跨,但是万链互跨的枢纽会因为网络效应的缘故被某一个协议所统治。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先抛了结论,今天不细讲,但是是值得你花时间思考的。
对区块链不可能三角的思考
最近我给自己的一个习惯是,遇到一个概念,多问自己一个问题,真的懂这个概念吗?
前几天一个朋友问我说比特币白皮书都讲了什么,主要包含哪几部分内容?哪些内容在白皮书上没有讲?这个问题把我问的有点愧疚,因为虽然我写过一篇文章:比特币白皮书要这么读 | 人人都能读,但是真让我马上说出来白皮书包含的所有部分,我还真说不全,而且我深刻的反思,以下的几个问题我没考虑过,比如为什么白皮书这么写?为什么只包含了这些内容?为什么没有包含其他内容,比如比特币的总量,比特币挖矿减半等?
一个简单的问题反映出了我思考的不完整,不够好奇心,币圈基本功并不扎实。
所以,我给自己的提醒是,遇到一个概念,多问自己一个问题,真的懂吗?懂了后想办法给别人讲一遍。
刚好看到比特傻傻大哥直播的时候提到区块链不可能三角,我就问自己真的懂区块链不可能三角吗?仔细一想,发现不够懂,只是模糊的一个感觉,所以花了一些时间查资料,和社群里面的人进行讨论,最终也讨论出了结论,结论就是我昨天分享的一篇文章里面:
结论是,区块链不可能三角其实是被大家滥用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和分布式系统中的 CAP 定理中的不可能三角真的不一样,CAP 定理中的不可能三角是真的不可能,而区块链不可能三角连定义和限制条件都不说,大家就开始信口开河乱用了吗?
所以,至少我以后不会用区块链不可能三角。
继续又读了一遍吴军老师的《态度》
这本书其实不薄,但是我真的又完整读了一遍,为什么我可以读这么快?因为读了很多次,而且这本书异常容易读,一来吴军老师的文字本来就简洁流畅,二来这些文字本来就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女儿的话,都是很严肃但却很温暖的文字,所以读起来很舒服。
我个人承认我读书真的很少很少(但我买的书不少,堆满的窗台),但是我有一个优点,就是,对我有用的书我真的可以来回读很多遍的。
对了,相比于吴军老师的《见识》,《态度》这本要好不少,建议你读《态度》。
每次读《态度》的时候,女儿总是陪在我身边,偶尔还会捣乱,但是每次我问自己的问题都一样,我以后可以给女儿一些什么样的教导?我如果没有很多经历,我拿什么给女儿举例?
所以,再一次会提醒我多折腾,不要停。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刚好读完了,麻烦你评论我一下,你喜欢我这样的分享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吗?
感谢。
「注意」 我是金马,别人离开币圈的时候,正是我深耕的时候。
你的熊市,让我陪你度过可好?
币圈金马奖,和你一起走币圈这条光明大道。
希望和你成为朋友,我的微信:lijinma66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