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作者: 云水边境沐暖阳 | 来源:发表于2018-01-22 00:30 被阅读72次

     

    《活着》读后感

      对于《活着》这本书,起初是在和一个文友聊天时得知的,那时我正向他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因为某件事给予的沉痛打击,自己就犹如一朵棉花淋了雨。在正值青春的活力中奄奄一息,处在想死又怕疼的纠结中,文友告诉我:“你不要太悲观,用我对《活着》这本书的结论而言,好死不如赖活着”。那时我的心思全在怨天尤人上,以至于没空去想作者是谁?书中写了什么?但想死的念头总是发发牢骚也就算了。

          第二次接触《活着》,是在一个读书分享会上听到的,分享人将这本书讲的绘声绘色,情节动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尔后,总因为繁琐的事将其滞后,对于《活着》,在我看来,我们是有缘的,从听到至看到,从没刻意去寻找过,它却“不请自来”。

        这天无所事事,便问朋友:“你有课外书没”?朋友说:“有啊,走,我去给你拿”,我随她走到教室,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书递给我,那是一本黑色封皮精装的书,书面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活着。我即刻又惊又喜,将书拥之怀中,对朋友说:“我早就听闻过这本书,一直想找来看看,总因为各种事未如愿,今天终于一睹它的芳颜,太好了”!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捧着它,在操场草坪上坐下,打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个语种的小说自序,其中中文版的开头一段话,使我反复赏析了三遍,书中写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对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这段话使我惭愧,因为我的每一篇文章都存在功利性,比起文章质量,我更在乎文章的阅读量、评论量、打赏量,也最爱听别人的夸奖,为此,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处于对小说内容的好奇,我很快回归“正常”,开始用赏美景的目光观赏文字,冬季的阳光很暖,美文的浮现犹如一壶茶,清香而润喉。

        小说的精彩程度,已超出了我腹中能概括的词库范围,我忘我地如同身临其境,每出现一个人物,总会把自己幻化为其。

        小说作者余华采用了主人公富贵自述的方式,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在中国二十世纪那段艰难暴力时期中的家庭悲剧故事。

        富贵,年轻时他家是村里的地主,想什么有什么,就连看上米行老板的女儿,也是话音一落便被娶了回来。他曾被私塾老师称为“二流子”,被父亲称为“孽子”,是出了名的“败家子”。

        他因为赌博欠债倾家荡产,从一个地主家的儿子变成穷人,父亲被他气死,有生活的坎坷道路上亲人相继而去,他被抓壮丁后死里逃生,而后并未享到后福,随即遭受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层层压迫,一次次大难降临,在死亡的陪伴下生存下来,通篇小说不曾见他抱怨过一句命运的不公,这种对生活的乐观精神使我为之震撼。

          尤使我痛心的是富贵的儿子有庆的死,是他的善良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为了救人而一命低一命,他为了给校长鲜血,竟被黑心医生将血抽干致死,当时,连申冤的地方都没有,他就那样因善而去,含冤而死。

        富贵的妻子家珍的死,是我看到所有生离死别最为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那样的打击,而多年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被岁月带走时,我也会选择那样的平静,因为,这平静是多年感情的磨合而成,是沧桑的经历浮铸而成。

        当一家人只剩年老的富贵和老牛时,小说也到了尾声,富贵一生中的起起落落,坎坎坷坷,很难想像他是如何做到坦然接受的,就连他同别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也没有抱怨命运,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高出了一种境界。

        我不知该如何解析活着的含义,它同死亡一样难以诠释,富贵对他的外孙苦根说:“人死了,就会被埋掉,活着的人就再也见不到了”。是的,人死了,尸骨入土,世界的一切都不再与他有关,更别说和活着的人相见,就连埋着他的坟墓也不属于他,既如此,为何还要去向往一无所有?趁生命还有气息,珍惜已有,好死赖活,我选后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jc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