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话题材料:
高考、中考成绩都已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在无尽的期待中,在极度的忐忑中作为家长的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获悉了自家孩子的分数,一切都已成为定局,或喜,或忧,或叹,或悲。
多年的教育,多年的心血,在尘埃落定的今天,家有考生的或将有考生的你,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请敞开心扉,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分享给同为父母的每个人吧。
请各位就家庭教育的得失发表自己的见解,您的参与将会给别人带来启发,指明方向,感谢!
非常荣幸被吕新歌老师和张爱新玲老师邀请为本次话题研讨的嘉宾,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看了大家的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相信我们互相之间都带来了启发。
吴明凡老师用书信架起了与孩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被关注,被认可;张会老师有理有据,从正反两个例子来诠释与孩子的高效沟通;翟菊珍老师的深刻反思也是我们内心的呐喊“成为别人家的父母”;任江鹤老师黄金六字口诀:聆听、沟通、尊重;付莉老师提醒大家要跳出既定圈子,站在第三视角看问题,还彼此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郭兰英更是争做“学习型家长”;梁波涛老师从小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姐弟俩也因此有着良好的关系;梁娜茹老师用她的经历向我们阐述了:做出样子,影响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张俊红老师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了陪伴孩子很重要,高效地陪伴更重要;唐爱芳老师关注到了学生的积累与思维;贾振才老师更是总结出了做父母的精髓:需要宗教家的虔诚,政治家的灵活,军事家的冷静,慈善家的博大,艺术家的纯真,科学家的求实和历史学家的深远。试问:我们不成长,怎能行呢?
下面,我也简单聊一下自己的看法。
拿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就被“家庭教育”四个字吸引住了,正好在前段时间我也创建了“家庭教育方法公益群”,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我们会逐渐发现做有智慧的父母是如此重要。我在老师们的分享中,都读到了老师们用心用智呵护着家庭关系,老师们将“尊重”设为与孩子沟通的人生信条,与我的观点也不谋而合。因此,作为老师,在教好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是优质的父母。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教育、家庭关系都是良性发展的,大家都知道在《隐蔽的角落》里暴露出来了的家庭教育问题,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我不是考生家长,但我终将会是。当面对孩子的分数或欣喜若狂、或不尽人意的时候,我觉得跟孩子沟通的理念和方法很重要。
一、关注长期效果,彼此尊重
不管考试的结果如何,此刻已成定局。考得好的时候,我们要无不保留地对孩子给予肯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存在感。而当孩子考的不尽人意的时候,则是容易出现家庭教育偏向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张会老师在第二个事例中讲到的父母在面对孩子考试失利时对孩子“冷嘲热讽”的话,不仅不会起到正向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畏惧,从而对自己更加不自信。没有自信的支撑,孩子的责任感也会有所影响。
因此,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应该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孩子只有在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才有机会培养出来责任感。这就需要我们关注长期效果,有的时候吼叫、讽刺、打击、惩罚,或许能够起到瞬时的作用,但是那样的短期效果,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二、关注个性特征,静待花开
不管是谈到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是孩子的性格特征,亦或是孩子的年龄段特点。首先作为父母,在我们的心里要对这些差异心怀宽容。既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世界上有同样优秀的孩子呢。任江鹤老师说:教育孩子,就是慢慢降低期望值的过程。也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总是给孩子太多的拔高要求,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没有达成目标,而是我们作为父母,先给孩子设限,从而也给自己设限了。
每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梁波涛老师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的前提下,将孩子的“记忆能力”从小就激发起来,而且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前提,这样的超强记忆力,源自于一个长期坚持的良好习惯:头小时候,唐诗宋词听了很多,睡前故事伴随着,成长了五六年。
我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多少?陪伴了多少?当我们迷茫、困惑之时,蹲下来,与孩子一起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