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吕彤晖
引言:
起初,总觉着教写作的这些书(除了是教应用文等模式固定统一的文章的写作),均为巧言令色……怎知,最近的一本,读着读着,倒生出了亲切之感,嗓子里有句不吐不快的话:“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希望,喜欢写作的你,也能让写作喜欢上你。
最近重新开始投稿,偶尔得个什么念头,也会细细揣摩,勾勒于纸上。发了几篇文后,得了几两称赞、几钱请教,还有一笔遥寄来的“为什么不开个公众号”的建议。几番之下,终是起了兴致,深思熟虑后,破釜沉舟地开始更新个人公众号——虽是未能万事俱备,但至少,有一人便是一支队伍的勇气,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
公众号里有一个栏目,是讲如何写作。
一直以来,潜意识里都觉着写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常言道,读写不分家。我想着,读书该是像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这一年冒不出新芽,来年,再来年,再再来年,总有爆青的一天。好比这年头喜欢提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只要有足够大的输入,机器也能学会输出。
正如三毛有一句话: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后来的某一天某一刻,醍醐灌顶般明白:艺术这种事儿,你这里的理所当然,很可能是别人的天方夜谭。输入和输出之间,并非瓜熟蒂落,那个负责转化的黑盒子,它的代码与逻辑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如何写作——如何随心所欲、汪洋恣肆地写作,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
上学的时候,常有其他同学来请教问题。有个言辞刻薄之人,都对我颇为称赞,说是讲题之法,如画龙点睛般,让人茅塞顿开。可教人写作这回事,却并非理科题那样,有标准答案,逻辑清晰,一环扣一环。左思右想,虽是没有答案,但至少,我能把我的写作之路分享出来,便翻了旧文出来,一篇一篇地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是捋出几分思绪,做了记录,颇有柳暗花明之感。这时,得知有一本叫做《如何写作》的书,看了简介后,便申请试读。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冷眼审视的态度来的。作为一个从理科生到工科女的写作者,虽是从未受到过正儿八经的写作训练,但偶尔把玩文字到了兴头上,也能达到得心应手、如有神助的小巅峰,故而,总觉着教写作的这些书(除了是教应用文等模式固定统一的文章的写作),均为巧言令色,若是有些名气的,也不过是涂了脂、抹了粉,装扮得香艳些,骗一骗那些四方天地里的深闺之人罢了。
怎知,读着读着,倒生出了亲切之感,嗓子里有句不吐不快的话:“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书中借用名句名事,讲了用风声来营造破败、苍凉之氛围,用煎牛排的吱吱声来引人流口水,用酱的气味来引发思乡之心等写作技巧,忽然就忆起笔下曾写过的带动情感的段落,顿悟道:哦,原来当初顺着心意的一提一描的勾缠,背后是这么个理儿。
一句一句读下去,那颗冷眼之下的心,犄角末梢,慢慢熨帖,捂出了几分温暖。
总体来说,《学会写作》这本书设计、排版都很亲民,可以说具有普适性。书中介绍的写作涵盖了素材积累、叙述与逻辑、语言锤炼等多个方面。全书优点众多,难以细数。语言详尽,例子也多,深入浅出,可见作者功底,但个别例子过于潦草;还有个别例子由于之前没读过,无前后文了解,会觉得作者的评价解释颇为突兀。另一个勉强也能算是缺点的是,部分内容——个人认为,匠气太重,可以说是为做笔记而做笔记,为写作而写作,但转念一想,矫枉过正,本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况且,平日里写作,我自己就有一句话:白玉微瑕,难掩其芒。
这本书,我愿意给五星。
同是谈写作,一百个人,于细微之处作区分,能给出一百个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本就该根据自身的长短板,求同存异,因地制宜。这本书里,虽然有些我想到的,作者没有写,但也有作者写了的,我没有想到——五星的好评,这本书,配得上。
姑娘花容月貌,值得你千里而来,只为一面之赏。
是的,无论是谈写作,还是写作本身,好作品,就如同美人,或许从皮到骨无一不美到极致,又或许更在皮,又或许更在骨。个人颇喜欢遣词造句这一套,毕竟干馍馍加上调料、果蔬,才能有滋有味,营养又管饱。可无论是核心的思想,还是精雕细琢出层次感和延展性的装饰,都要有输入的保障——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素材积累,具体来说,有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欣赏过的风景……用眼,用鼻,用口,用耳……还有,用心。你的人生,处处都有精彩,大多数人缺少的是一颗发现和酝酿的心。
谈到输入和输出的转化——书中所说的叙述、逻辑还有语言锤炼,个人很推崇一句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只是这“抄”却有一个尺度问题。曾写过一句话,“湿了不眠人”,其中的“不眠人”就是想起读过一句“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这种不仅不叫“抄”,还是一种叫做化用的写作手法。而若是写了100字,其中80字都和其他人雷同,那毋庸置疑,定然是抄袭了。时常疑心,抄袭之人,到底是读书太少还是动笔太少,若是胸中自有沟壑、手下自有章法,又何至于照葫芦都画不出一个瓢呢?
是的,总结了写作之路后,我发现,最开始真的只是在照葫芦画瓢而已。小学时,有次作文课,老师当堂批评说,十个里面有八个写了“虽然我不是您心目中的好学生”,我心下想着糟了,却被独独拎出来表扬,因为我把“心目中的好学生”换了个表达——“得意门生”。所以说,写作这个事,还是有技巧的。
谈完转化,最后要说的,就是输出,和无数条至理名言一样,它简单而朴素,精华只有三个字:勤练习。从单薄苍白到面色红润、窈窕有致,总要有个过程。水滴穿石,铁杵成针,很多时候,失败只是因为,放弃得太早。写完之后,多读几次,反复推敲,努力升华,让每一次练习,都尽可能事半功倍。
总结来说,多看多想加多写,琢磨不出技巧,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来学。
希望,我在这里讲的每一个内容,都能在给你享受的同时,拉近你与写作的距离。
希望,喜欢写作的你,也能让写作喜欢上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