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模型
模型是区分一般培训师和优秀培训师的核心要素。
概念:用视觉化的图形,图像,系统地呈现出课程逻辑的一种方式。
案例1: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

做个人定位的时候,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什么样的职业,是完美职业呢?
三叶草模型告诉我们,可以从兴趣,能力和价值三个要素去进行分析。
兴趣,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能力,指我们有能力做的事情;价值,能给我们带来价值回报,或能实现我们心中的价值。
以上三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我们就会产生某种情绪。
用这个模型我们能直观的看到三者的联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自己的职业,寻找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价值。
这就是模型——通过视觉化的图形图像,呈现出课程的逻辑。
案例2:职场幸福钻石

王鹏程老师从思维模式,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和工作意义四个维度着手,帮助学员分析总结,提升职场的幸福感,最终希望能够让学员成为秀外慧中,内外兼修的“钻石”。
二 为什么要把知识模型化
1.模型能够体现培训师的专业性
能够创造出模型,意味着培训师在这个课程主题上做过深入,系统的思考,并具有高度提炼整合的能力。
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认为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做品牌战略的“华与华”。
推荐书籍《华与华方法》
2.便于学员记忆,感知和传播
大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且无序的信息涌入,就会造成信息的遗漏与遗忘,所以我们不能同时把过量的信息放在工作台上。
将知识点模型化,就是利用内在的逻辑将信息一点一点串联起来,学员能够通过视觉化的图形图像更好的感知,也能加深记忆点,只要记住其中的一个知识点,就能通过模型更快的想起后面一长串的内容,降低记忆和注意力的负担。
因此,对于讲师来说,模型是一个深入思考高度提炼的过程;对于学员来说,更易于被感知被记忆被传播。
三 “我是好讲师”大赛模型
1.如何拯救你的工作 ——SOS模型(张家瑞)

2.如何成为高情商的职场人——高情商模型

四 常见的6种模型
1.三角模型:构建核心要素
适合场景:当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且互相关联的时候

例如小六老师提到的个人品牌的三板斧,产品,运营和营销,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三角模型的应用。
2.矩阵模型:用两个要素构成
适合场景:出现两个要素需要进行权衡的时候

3.金字塔模型:逐级向上
适合场景:要点之间有层级的关系,从基础到高级


变形的特例:


4.流程模型:事务的先后顺序
适合场景:需要一步一步去执行的

5.状态线模型:时间+相应变化
适合场景:事物随着时间的延展呈现波动变化

6.平衡轮模型:多个要素
适合场景:多个要素

五 构建模型的4个步骤
1.问题拆解
“如何成为一名厉害的培训师”可以拆解成什么才算厉害的培训师,可以从内容和演绎两个方面都很厉害。
内容上要做到收集信息,结构,要点清晰。
演绎上要做到演讲的能力,互动的能力,控场的能力等
2.要点罗列
通过对问题进行拆解,将拆解过程中的要点罗列出来,进行分析筛选。
3.图解结构
根据要点间的逻辑关系,思考可以呈现的结构。
4.口诀
编一个口诀,与模型匹配。
学员分享整理:
1.阿敏:职业生涯三叶草
背景:有人寻找阿敏合作项目,三叶草模型能够帮助阿敏进行更好的判断
价值:对方所说的价值,项目本身的价值,对自己而言的价值
能力:自己具备的能力,可以通过这个提升的能力
兴趣:这个项目是否是自己喜欢的
2.王子剑:
模型的作用是学员能够更好的记忆和运用,不要为了显得专业去做模型。
从好记和好用两方面构建矩阵模型:

3.朱思思
收获:为音频课程编制口诀,让学员有更清晰的感知,更好的记忆。
4.柏曦(美学课堂)
感受:口诀化能帮助提升学员记忆点,将课程进行更好的传播,提升讲师的品牌知名度。
5.孙平
感受:课程的开始呈现模型,让学员对于课程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认识,课程中针对模型进行体验和详细的分析讲解,,课程尾声,再一次通过模型进行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