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苏格拉底哲学式的叙述手法,采用哲人和青年的对话,五个对话的夜晚,将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逐渐引向深入,一本关于启迪幸福的书籍。
【收获】
观点一:人生的又一个解题思路
书中哲人一直强调幸福很简单,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只要你想。青年则认为人生艰难。这一场辩论持续了很久,于我而言,并没有十分鲜明的立场,听过的道理中,有幸福很简单的,也有生活就是一场修炼的,且如今的自己早已过了以对错为判断依据的年纪。现在的生活很碎片,所以阅读本书时,也同时在接收很多讯息,包括《get幸福》、《插座学院》、《吸引力法则》、《吴晓波十年二十人、周期之魅》。
原固有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确实也十分认同如今的自己是过去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路选择一路积淀。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则明显不同,他为我们的选择行为取名“目的论”,因为有想要愤怒的目的而选择生气,因为有想要逃避的目的而选择龟缩,很有意思的观点,在观看完视频《吸引力法则》后,我对这个观点多了几分认同。人生的解题思路有了不同的出口。
观点二:自己的“人生课题”
抛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的论点后,书中哲人给出的解决方式是区分“课题”,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霭的课题;行为方面的目标以下两点:1、自立;2、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1、“我有能力”的意识;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以上都在电子书中做了标记。
十分理想的状态,也确实是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面对生活变迁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退一步到自己的生活之外,再来审视,基于共同体的概念,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可厚非,所以关注当下,做好自己的“课题”,别去插手别人的“课题”。许多时候插手比旁观要难很多,最轻松的选择被潜意识里认为是对自己的“善”,烦恼也随即而生。“课题”分离对当下的自己来说,很重要。许多大家早已参透这些道理,并将其加以运用,格力的“利他”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观点三:“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一言惊醒梦中人,反思自己有何尝不是为了逃避更难以面对的责任,选择把时间精力偏执投放呢?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中凭事物一部分就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生活是一面多棱镜,偏执一隅更像是一种逃避,所以需要勇气。
【推荐】
推荐指数:四星
推荐理由:简单易读,实用性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