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尔看了一眼电视剧《大决战》,正好演到淮海战役粟裕围歼杜聿明一段,很是感动。
1948年,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将国民党徐州守军死死困住。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率30万守军撤退。粟裕分析杜聿明撤退有东南方向、东面大海方向,西南方向三条路线,确定杜聿明部会从西南方向撤退。当时毛泽东得知绝密情报(实为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提供),徐州守军在杜聿明率领下向东南突围。毛泽东即电令粟裕做好东南方向的布防,要像影子一样盯着杜聿明。
在此道命令面前,粟裕何去何从?粟裕没有执行毛泽东的命令,布防西南方向。如果敌人从东南撤退,别说像影子一样盯住,肯定是追不上杜聿明。违抗中央军委的命令,并且事前不请示,可是要杀头的。粟裕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粟裕不是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也不是故意违抗军令,他是基于对敌情的缜密分析,同时敢于担当。一个墨守陈规的指挥员,这个时候严格执行上级指令就可以了,不必要冒险做出这种自作主张的决策。他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才有这样精彩的一曲!
由此马上联想到去年读《大唐兴亡300年》时对李靖的感动。630年,李靖率3000精骑突袭定襄(称呼云中,大同附近),打败突厥。有首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骑兵逐,大雪满弓刀。描写的就是李靖这次定襄之战。定襄之战后,单于一口气跑到碛口(今内蒙古四王子旗附近),然后派人请和。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唐俭等作为使节前往东突厥安抚。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唐朝使节唐俭尚在敌营。作为前方主将,是等待和谈结果,还是发动进攻?李靖在这个节点上决定发动进攻。副帅张公瑾反对。李靖却说:“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机不可失。当年韩信打破齐国,便是抓住战机。如果能一举击破突厥,唐俭之辈何足惜哉?”汉朝时刘邦曾派辩士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当使节还在齐国时,前方主将韩信断然发动进攻。齐国认为刘邦不守信用,直接烹杀郦食其。李靖知道这个故事,仍然决定这么做,有人看到的是无情,冷血,但另外一个角度,何尝不是一个忠贞谋国的大将风度!这个时候李靖有定襄之战的胜利果实,完全可以不战。对个人来说,不战是最安全、最舒服的。但李靖没有坐等李世民进攻的命令,而是根据战场态势,以及消灭突厥总的战略意图,决定发动突然袭击,且不顾唐俭等使节的性命。这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公而忘私的表现!值得称道,值得敬佩。
从这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名将之所以为名将,是因为他们有不同一般将领的地方:不按常规出牌。这首先是敢于承担责任,没有敢于担责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出如此不合常规的举动。敢于承担责任,因为他们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置个人安危荣辱于不顾。其次是实事求是,不唯上的精神。三是对自己关于敌情态势的分析的自信。凡是名将都有一两曲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精彩表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