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突厥的平定,唐朝的北部边境基本上呈现出了安定的局面。唐朝的目光开始转向西域,就中国古代而言,西域的归属绝不止是疆域问题,更是体现中原王朝“海内一统、四方来朝”的国际形象。随着国力的增强,李世民也想把大唐文明推送到更远的西方。
唐初疆域图但是这时的西域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唐朝领土,从河西走廊以西,沿青海湖至天山南北的这条“咽喉要道”,被大大小小的势力所控制,其中势力最大的便是吐谷浑,吐谷浑属于鲜卑族的分支,国姓就是著名的慕容氏。但是,唐吐之间的两国关系并不和睦,虽然两国使节多次往来,并就进一步发展交换了意见,但是吐谷浑就是不买账。
更有甚者,贞观8年(公元634年),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拒绝与唐朝联姻,并拘禁了唐使。伏允的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大唐帝国和作为“天可汗”李世民的威严。6月,李世民以段志玄为行军总管,率军西进,讨伐吐谷浑。10月,段志玄大破吐谷浑,追在吐军后面一口气追了800里。但是吐谷浑元气仍在,不久就出兵劫掠凉州,李世民这下彻底坐不住了,下诏大举征讨吐谷浑。
但是,在统帅人选上,李世民犹豫了,因为吐谷浑虽然军力不像突厥那么强大,但是地处西陲,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如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一旦陷入胶着,那么对于刚刚起色的唐朝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这次西征的统帅决不能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
卫国公—李靖正如《三国演义》中,描写蜀汉南征孟获前的朝堂辩论,谏议大夫王连谏认为孟获等势力乃疥癣之疾,只须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诸葛亮说道:“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与诸葛亮相比,李世民实在是幸运,因为他有所托之人,这个人就是李靖。
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其实一开始,李世民脑海中出现的征西主帅第一人选就是李靖,可是让他犹豫的是李靖的身体和意向。李靖此时已经64岁,他的身体是否可以承担长途行军之苦,万一领兵途中发生不测,这对唐军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所以李世民不得不考虑李靖是否能够出征。而李靖自平定突厥之后,李世民对他可以说是“鸟尽弓藏”一般,幸运的是没有“兔死狗烹”,李靖的心理到底怎么样,他有没有怨气,是否还能像之前一样舍生忘死地为国出力,李世民心理并没有底气,所以他也不得不考虑李靖是否愿意出征。
对于这两个疑问,李世民不想也拉不下脸直接问李靖。于是一天,李世民向身边的臣子说:“如果李靖作为这次出征的统帅,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这句话很快传到李靖耳朵里,他觉得不便直接向李世民请战,于是找到了房玄龄,让他代为上奏一句话:“臣虽老,尚堪一行。”就是这句简答的话,彻底打消了李世民的所有疑惑,因为李世民知道,对于沉默寡言的李靖来说,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贞观8年(公元634年)12月,李世民下诏,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高甑生等各路总管统归李靖节制,出兵西讨。或许李靖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数十年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
贞观9年(公元635年),唐军抵达伏俟城。李道宗率领本部为先锋,一战打败吐谷浑的精锐部队,伏允被迫西逃,退保大非川,一路上吐军坚壁清野,希望唐军知难而退。果然,唐军多数将领认为马缺少草料,必然疲瘦,不宜进兵。李靖还没回答,侯君集力谏李靖,认为这是灭吐谷浑的良机,应当果断进兵,而且应当分兵两路,迅速追击。李靖力排众议,听取了自己得意学生侯君集的建议。
为了追击吐军,李靖兵分南北两路,唐军两路势如破竹,打败吐军主力,生擒伏允妻儿和吐谷浑大臣多人,伏允儿子慕容顺斩杀吐谷浑权臣天柱王,举国降唐。伏允率残部千余人逃走,后被部将杀死。随着吐谷浑的覆灭,唐朝取得了河西走廊的绝对控制权。
李靖此次出征,又取得了灭国之功,战功之高无人能及。可惜的是,回朝之后等待他的又是一泼脏水。部将高甑生纠结广州长史诬告李靖谋反,虽然经过有关部门查实这是诬告,但是本来就被边关冷月浸蚀的心更加冰凉了,于是李靖从此闭门谢客,连亲戚都不随意往来,思之令人唏嘘。
但是,一腔报国的热血依然流动在李靖心中。贞观18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决意出兵东征高丽,把李靖召入宫中,询问他是否想东征,这时的李靖已经74岁高龄而且已经病体缠身,他听完李世民的问话,没有片刻思索说“今残 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其实李靖的回答就是三个字“我愿意。”李世民看到这时的李靖确实已经老态龙钟了,就不再同意他领兵出征了。就这样,李靖又平静地过了5年。贞观23年(公元649年),一代名将李靖在家中病逝,时年79岁。
隋末唐初,天下纷争,烽烟四起,名将辈出。就军事能力而言,李靖是当之无愧的翘楚。无论是征萧铣、平辅公佑还是擒颉利、灭慕容伏允,他的一生历尽大小数十战,从无败绩,这些战绩能拿出一项来就足以堪称一代名将。而他一生虽然屡经挫折、屡遭诬陷,但始终忠心为国。李世民心中明白,李靖德才兼备、文韬武略,是自己手中的一把利剑,平时虽然置于鞘中,可是一旦出鞘必然要饮敌之颈血。
汉朝名将马援曾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活在儿女手中。”这句话传唱千古,被后代将军们认为是最符合将军身份也是最光荣的死法。但是,对于李靖这样一位常胜不败的将军而言,在自己高寿之年,卧于自己床榻之上,子孙环绕身旁,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难道还有比这更符合他的死法吗?对于李靖,任何赞誉的话语都显得那么苍白,因为李靖之前从无李靖,李靖之后也再无李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