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心理读书
善者有道之“提醒”

善者有道之“提醒”

作者: 易郁生 | 来源:发表于2023-08-05 19:30 被阅读0次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孟德的《短歌行》,三十岁的时候再读,似乎才真有那么一丝丝人生苦短的愁绪感慨,万千执念都在暗自谩嗟中须臾而散,寂静笼罩下的身躯有了片刻无谓功利的灵动。

老友大贵生日的前一周我就频繁发圈,何也?因为我心中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概率,诸人之中我是唯一还在恪守传统去记录友人生辰之人,更何况寿者为行事低调,寡名薄利之辈呢!

浮躁的年代配上急功近利的人,最容易在掠取中迷失而浑然不觉,他们一定会在人生自诩为得意的时刻花费全部的激情和勇力,去恣情溜曲意逢迎,以此为“懂”;去尽兴擅作威褔,以此为“尊”。绝伦的荒谬之中带有无上的傲娇之情……

无论“你”现居何职,身处何位,而“我”永远都无法被这样的“你”超越的原因是,我永远看得清楚自己的纯真“底色”,耀邦同志那句照耀千古的名言一直作为我的座右铭字字铭心——“一个人的水平不会因为位置的高低而发生任何改变!”我能施以的善意就是频频、处处的提醒,而非我个人把自己心中的“阳光”藏在暗处私下“照亮”某人,此为取巧小人,非吾君子之为!

我心似比干,七窍玲珑,能窥万物,善辨正邪。我所见今人,大抵自诩钢筋铁骨者,情感脆弱,难调难伏;自谓不如人者,心思深沉,利己敏感;自负刻苦务实者,薄凉成性,自视甚高。以至于为朋为友,为师为徒,皆不肯有话直言,因为直陈利弊和情理伦常,最易在人心境不稳时,滋生怨念。而选择以情驭理,以理寓情善意“提醒”,无非凡智慧,弥天大勇者不可为之。

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朱批上写道:

凡人臣者,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

但凡是为人臣子的,想要图谋功劳很简单,但是成功了的很艰难;成功了呢也很简单,能够守住功劳却很艰难;就算是守住功劳也很简单,但是到了最后可以一生建功立业,受尽恩宠就难于上青天。

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

做皇帝君主的,施给人功劳很简单,但是让臣子的功劳和君主的恩典相匹配很困难;,让臣子的功劳和君主的恩典相匹配很简单,但一直保住这份恩情却相当困难;即便是保住这份恩情很简单,但是究其一生全始全终,那就千难万难了。

若倚功造过,必致返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如果仗着自己以往立下的功劳犯下过错,必定导致恩反成仇,这是经常在人情世故中发生的呀!

雍正即位之初,内忧外患。内忧八王胤禩一党,外患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和卓资山叛乱。因此雍正皇帝急需用一场战役的胜利来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得位之正”。

年羹尧西北大捷恰好就实现了这一点,因此雍正对年羹尧的那种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年羹尧得胜还朝,进京途中竟然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雍正命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居然安坐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傲慢地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以“甲胄在身,不能全礼”,毫无人臣之态。

此时正是雍正和年羹尧的“蜜月期”,雍正似乎还没有意识年羹尧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作为封建帝王,雍正居然不止一次当着王公大臣的面称年羹尧为“恩人”,还扬言要和年羹尧做一个“千古君臣的榜样”,张廷玉等老臣一个劲儿暗自摇头,暗中评价雍正此举“不伦不类”。

为君者,睥睨天下,大公无私,天家无私义,又何来“恩人”之说;为臣者,文死谏,武死战,守疆土,护国安民,本文为分内之事,又谈什么“恩德”。雍正之所以成为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史里头野史最多的皇帝,和他本身这种至情至性的习惯有关,他甚至不像一个传统帝王,那样深沉隐讳,故弄玄虚。他属于锱铢必报,怨憎分明类型。

湖南有个读书人曾静,不知受了谁的蛊惑,到处传播雍正“弑父鸩母”,“得位不正”。雍正居然一怒之下把曾静押解进京,当面细说自己得位之事,一个皇帝在一个平民老百姓面前慷慨激昂、义正辞严、苦口婆心讲解皇家秘辛之事,而且还生怕像曾静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甚至亲自奋笔疾书写了一部叫《大义觉迷录》的书籍,广发天下人,让曾静带着此书去宣扬他的历史,以正视听。这种可可爱爱的真性情,确实对得起雍正的那句自我评价——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可惜,年羹尧没有曾静这样好的运气。如果说雍正不杀曾静,是因为真性情,是因为把自己的训诫、提醒、事实摆了天下人面前,雍正所言是事实(当然其中细枝末节,譬如圣祖自小就最欣赏他之类的话可以忽略,这些不大要紧的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谁都喜欢说自己是父母最受待见的一个),自信可以令天下人信服。而面对雍正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和年羹尧的举止都有些过头时,他的剖心沥胆、恩威并施的那一番“提醒”,年羹尧显然没有听进去。

字里行间分析雍正的那一番慷慨陈词,循循善诱,层层递进,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读到雍正写的这样的语言时,肉眼可见确是动了真情,绝非一般帝王心术,表里不一。

年羹尧的结局是:先被圣旨训斥,降职为杭州将军。任上仍然擅作威褔,以此对皇帝表达不满,而后一贬再贬,最后被贬为看守城门的小卒,居然身着雍正曾经御赐的“黄马褂”,傲然的挺立城门,分明是夕阳下最后的倔强,想要以此“啪啪”打脸雍正。终于,这段所谓“千古君臣榜样”崩塌了,碎渣散落风中,再难拾起,一道“着年羹尧自尽”的圣旨如雪花般骤然降下,结束了年羹尧传奇的一生。

雍正与年羹尧,我们不能说谁“忠”谁“奸”。毕竟一君一臣,一个赋予荣宠至极,一个到死也没有心怀谋逆。但二人都有分量相当的错误,雍正有错,错在荣宠过誉,令年羹尧迷失自我,而且遭遇群妒;年羹尧有错,错在那么明显且推心置腹的提醒之下,仍然贪恋权位,倔强刚强,妄图通过昔日功绩和君臣知遇之情能够打动皇帝,甚至令他自惭,当真是利令智昏,昏聩至极。

勇者,急流勇退;善者,知恩反谨。看得到,看得懂他人的提醒,不至于众叛亲离,泥足深陷。

相关文章

  • 《道德经》第15章 | 与人极简相处之道!

    【原文】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解释】 对于善良的...

  • 善者

    《》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老聃善言:“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吾曾所以读之,而以其深厚博大,广阔之...

  • 道德经(49)善者吾善,不善吾善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不善吾善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

  • 我翻译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2)

    原文: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译文: 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

  • 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不以自我为中心,同理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

  • 弱为道用

    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善成。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 天的象没有形状,道看不见没有名字。只有道,...

  • 大学时义二十三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有言:天道无亲,惟与善人。有道者循道厚德,道善德至盛,先天...

  • 记录经典二

    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 选择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而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者有道之“提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qi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