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话:
【隐公五年,观渔于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鲁隐公在位的第五年,去了一个叫棠(即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的地方看别人捕鱼。
在惜字如金的古代史书中,只有关乎国家的重大事件才会被记录,为什么如此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会被郑重地记下来呢?
这就要从鲁国的开国之君--周公说起。
周公,姓姬名旦,是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亲弟弟,由于他的采邑在周的发源地周地(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有周原遗址),所以被称为周公。
武王克殷后,姬旦作为最重要的帮手之一,被封于白帝少昊的故都--曲阜(即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建号为鲁。
作为周朝武王之下第一人,周公留朝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制作礼乐典章,文治武功,泽被天下,为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公在摄政初期,不仅受到了管、蔡等野心家的反对,甚至连召公等名臣挚友也对他产生了怀疑。
这说明,以周公当时的实力和威望,真篡位为王也是绰绰有余的。
周公留在京师辅政,只能派遣其长子伯禽去鲁国上任。当时,鲁国位于周朝的东方,是防备徐戎、淮夷等少数民族的重要力量。
伯禽到达曲阜后,严格按照父亲的嘱咐治理国家,三年后将鲁地的风俗大大改观,才向中央汇报。
周公看到伯禽的报告后,与姜太公五个月治齐相比较,不禁发出感叹:【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时不能完全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应该根据当地的民情进行酌情修正,只有施政平易近人,百姓才会真心归附。
他还预言:鲁国以后必定不如齐国强大。
由此也能够看出,伯禽是一个为政谨慎、认真负责的统治者,他严格按照周礼行政,将鲁国治理成了一个“礼仪之邦”。
公元前817年,鲁国武公带着长子括和少子戏去镐京朝见周宣王。周宣王非常喜欢公子戏,不顾大臣反对,将其改立为鲁国太子,就是后来的鲁懿公。
后来,公子括的儿子伯御不甘心大位旁落,找机会联合鲁国亲信大臣攻杀了鲁懿公,自立为君。
周宣王又带兵讨伐鲁国,杀死伯御,另立他人。
这场由于周宣王废长立幼引起的鲁国内乱,大大降低了周天子的声望,自此以后,各诸侯国开始违抗周王的命令。
鲁惠公没有嫡子,他的长子息是由一个出身低贱的妾室所生。惠公为他聘了一个宋国女子为妻。
宋女非常漂亮,鲁惠公见到后非常爱慕,竟然完全不顾礼法,强娶为夫人,并生下一个儿子允,立为太子。
鲁惠公死后,太子允年幼,鲁国共推长子息代行国政,但并没有让他继位,就是鲁隐公。
有一天,公子挥悄悄来到宫中,向隐公献媚说:“您当了这么多年的国君,百姓都很拥护您,不如我替您杀了公子允,您就正正当当地做国君,然后封我做丞相,怎么样?”
鲁隐公不同意,说他只是替弟弟临时管着国家,等公子允长大后,就归还国政。
公子挥出宫后,怕公子允知道此事对自己不利,于是又跑到公子允家里说坏话:“隐公想要杀了您自己当鲁国君主了,请让我替您先除掉他吧。”
公子允同意了,于是一起合谋害死了鲁隐公,一个替他看管了11年江山的哥哥。
公元前685年,齐国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后又被大臣刺杀,君位空虚。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继位,没想到却被另一位公子小白抢了先,并在临淄附近被鲍叔牙的齐军打败,狼狈而归。
第二年,齐桓公为报一箭之仇,派鲍叔牙再一次领兵进攻鲁国,两军在长勺(即今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相遇。
鲁庄公利用曹刿的策略,以静制动,趁对方三鼓气竭时大败齐军。
接着,鲁国又接连两次打败齐、宋联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齐国的军事压力,也是鲁国难得的高光时刻。
公元前681年,缓过劲来的齐桓公又一次派兵来攻。鲁国三战三败,无奈只能各地求和,与齐国在柯地(即今山东省东阿县)会盟。
在盟会时,鲁国将领曹沫突然劫持了齐桓公,换回了鲁国失去的所有土地。这也是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劫持人质事件。
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分别叫庆父、叔牙和季友,他们的后代分别发展成为三个大的氏族,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因为三家皆是鲁桓公之后,故被称为“三桓”。
鲁庄公去世后,庆父为了一己私利,先后杀害了两任国君,造成鲁国内乱。
有一个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三桓之中,季氏最强。
季友的孙子季文子,辅佐三代君主,执掌鲁国朝政33年,克俭持家,时人谓其“廉忠”。
季文子处事特别谨慎,每次做决定前都要反复思虑。《论语·公冶长》中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孔子听了都忍不住举起俩手指头,说:“两次就可以了。”
公元前562年,三桓分管三军(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开始掌控鲁国军权。
公元前561年,三桓将全国民众分为12份,三桓分管7份,实力已经超过鲁国君主。
公元前551年,孔子在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出生。
公元前517年,季、郈两家组织斗鸡比赛,季氏在鸡的羽毛上涂满了芥末,郈氏则给鸡穿上了金属制的利爪。
一番激战,季家的斗鸡大败。作为鲁国最强家族的季孙氏哪里受过气,一怒之下,带人强占了郈家的地盘。
郈氏打不过季家,心里憋屈,就联合臧氏向鲁昭公告状。
鲁昭公正有搬掉这座压在自己头上大山的想法,于是带兵讨伐季孙氏,一路攻入季氏家里。
三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孟孙氏和叔孙氏在危机时刻出兵相助,打跑了昭公。
这场战斗结束的很快。鲁昭公第一天带兵围的季氏,第二天就到了齐国,路上没敢耽搁。
同一年,孔子也到了齐国。不知道他是不是追随鲁昭公去的。
说起鲁昭公,当初19岁继位,却还童心未泯,居丧期间仍是喜笑玩乐,没有一点悲戚的神色。等到了他父亲出殡时,竟然将身上的丧服都玩弄脏了,更换了好几次。
鲁昭公44岁逃亡齐国,后来又去了晋国,想让人送他回家,一直到他51岁客死晋国乾侯(即今河北省成安县东南),在外整整流浪了7年。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公元前468年,眼看三桓的势力越来越大,鲁哀公欲借助刚刚灭吴称霸的越国讨伐三桓,反被三桓抢先下手,将哀公赶走,又客死异乡。
从此以后,鲁国势力益衰,再也没有可以记述的故事。
公元前255年,不断被秦国蚕食的楚国只能向东进攻,攻灭鲁国。
鲁国最后一任君主被安置在下邑(即今安徽省砀山县)当了普通百姓,6年后,死于柯邑(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鲁国作为周礼传承最为完备、践行最为认真的诸侯国,是西周前期各国学习的典范,世人皆称“周礼尽在于鲁”。这也是孔、孟两位圣贤皆出于鲁国的重要原因。
按照周礼要求,君主的一言一行都是至关重要的,需要符合相应的行为规范。君主胡乱作为会导致“乱政”,国家的“乱政”多了就会引来败亡。
所以,鲁隐公看人钓鱼这件小事,也就不再是小事,而是被当作一件标志周朝礼乐崩坏的大事,郑重地记录在史书中,警示着后来的人。
参考资料:《史记·鲁周公世家》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爱好者,愿与你一起品读历史,分享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