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可能会面对这样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孩子中途不想念书了。面对这样的孩子,有些家长会强迫孩子去念,但收效甚微;有些家长会哭天抹泪,但孩子依然无动于衷;有些家长可能会联系班主任,共同解决,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那么,面对这样的“熊”孩子,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去做,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笔者谈五点看法,供参考。
1.帮助孩子认清人生的目标。人活着是有目标的。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大海里失却航向的船只一样,只能在海面上毫无目的的打转。对于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讲,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大学。一个高三的学生,如果在这一点上糊涂,那么他的行为就像你说的你的孩子一样,上起学来没有动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应当联系老师,想方设法把孩子这个阶段必须要完成的人生目标给其讲清楚、讲透彻,让孩子明白,这个年龄阶段,不上学、不参加高考又能干些什么呢?如此下去,将来又能干些什么?能干成些什么?孩子一旦在这个方面有所醒悟,上学偷懒的行为立马就会改变。
2.帮助孩子认清高考的重要性。高考对绝大多数家庭的绝大数孩子来说,是其人生成功的起点、转折点。倘若没有了高考,那么,对于绝大数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讲,又能凭什么去闯社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实现自己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呢?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高考的意义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这一点,家长同样要联合老师给孩子讲清楚、讲透彻。
3.给孩子一定的醒悟时间。该讲的道理都讲了,那么,孩子在听完道理后,是不是立马就能把错误的行为改过来呢?答案是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常理,一个学生到了高三,许多道理他自己应该明白,如果还稀里糊涂,这就说明这个孩子对我们前述的那两个问题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因此,你要他在一两天的时间里就把他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一下子想清楚,一点可能性都没有。那么,怎么办呢?答案就是等。给孩子一定的时间,甚至让他去做他自己认为能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让他自己去思、去想、去悟、去体会,如此,他的行为才有可能转变。
4. 最后的决定还得孩子自己来做。孩子一旦想清楚了,他的行为就会告诉家长。上学不再偷懒了,说明他真的对前述的那两个问题认识清楚了,这时,家长只需配合好即可,不必多唠叨;如果改弦更张干别的事去了,那么家长也不要阻拦,因为根据笔者的经验,出去干不上一个月,肯定还得回家上学。个中的原因很简单:没学历,出去只能干苦力。
试问,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能吃下这种苦?如果还是老样子,家长就只能同其摊牌,直接问他想干什么,想法合理,适当支持;想法不合理,明确否定;倘若纠缠,家长就必须下定决心,忍痛割爱,让他自己去闯。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十有八九是会碰得头破血流的,这个时候,家长再来收拾亦不为晚。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做好孩子补习的心理准备。
5. 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在平时。孩子中途不想上学了,表面看,是一时突发的行为,实际上,背后有其深层原因。这种原因可能是父母过分的要求孩子造成的,可能是父母过分地放任孩子造成的,可能是父母过分地干预孩子的学习造成的,可能是孩子因学习成绩长期滞后,从而产生的厌学心理造成的等等。但不论是那一种原因,做父母的都难辞其咎。
为什么呢?从我们前述的那几种原因看,孩子中途不想上学的大部分原因其实跟父母有直接关系,就是最后一种原因,粗略地看,好像是孩子的原因,与父母无关,实际上骨子里还是父母的原因。孩子有厌学的情绪,难道是突然出现的吗?它肯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难道一点察觉不到?如果是这样,就是父母的失职;如果察觉了,难道一点措施都没有采取?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做父母的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顺顺当当地走下去,平时就得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该引导的引导,该鼓励的鼓励,该禁止的禁止,该肯定的肯定,该帮助的帮助,该表扬的表扬,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圆满地走完他的求学历程。
把上边的话概括一下,就是要求做父母的必须把教育孩子的功夫下在平时,下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上,下在平时的毛毛细雨上;做父母的不能平时不管,问题一出现,就“临时抱佛脚”,或唉声叹气,或哭天抹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