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自媒体视频节目的时候,听到过一段描述:大学时期一个颤颤巍巍的中文系老教授在课堂上说过一句:《离骚》写得好啊。
就这样一句话让他觉得,这辈子不读一遍《离骚》,那还是个人吗。
恰好,我也勉强算个享受阅读的人。我想,如果有一个老先生动情地说上一句:《离骚》写得好啊,我也会很感动的。
当然,前提是他没有在卖自己刚出版的新书。生活在商品经济及其发达的现代,我已经对各种推销和推荐产生了免疫力。
这当然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同时,也让甄选优品成为一件更难的事。
在我读书的经历中,最开始,我没有选择输书的机会。家里有什么,或者同学有什么,我就度读什么。那时候也就是读情节,图个新鲜有趣。不过,也见识到了一些好东西。那时候的张悦然,王朔,冯唐让我无比钦佩。对这样的文风也觉得新鲜有趣。
到了高中,这时候可以选择读什么了。就有一个新问题,选择太多,所以困惑。那就读名著吧,历经时间考验的总是珍品。那段时间是读名著最多的时候。慢慢开始对文学小说有了一点感觉,从《巴黎圣母院》到《平凡的世界》,从《双城记》到《穆斯林的葬礼》,大部分名著并没有稀奇有趣。读这样的书,似乎整个人都笼罩在一层雾霾中。总是很含蓄,语言也很朴实,没有王朔的痞子气,也没有金庸的跌宕。但是能感受到一种力量…
高中毕业之前,那是我阅读的一个转折点。班上换来了一个向我们介绍《南方周末》和《民国风度》的老师,我像是进入了一个更加绚烂的世界。没有名著的晦涩、克制,能够展现出文字的绚烂的美;没有口水文的浅薄、粗俗,以积极的方式表达文字的力量。那段时间,我把《南方周末》的每年的新年献词读了上百遍。甚至觉得没有新闻理想的人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到了大学,接触的全都是公式定理、三角函数受力分析,再没有人站在门口向我叫嚣,不看这本书你还是人吗。
我是一个懒人,很害怕自己挑选书。那时候常常在图书馆闲逛,看着满书架的书。遇到听过的书或者认识的作者,如果再有稍好一点的装帧,我十有八九会借出它。
再后来,参加了一个公司的营销活动,每星期读一本他们为你挑选的书。自己只需要承担邮费,真好的事。说实话,他们帮我挑选的书,大部分质量非常高。虽然有一部分我已经读过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都是那时候的读物。我觉得很幸运。
从我的读书过程来说,我还是很幸运的。在重要的时期。总有一个"老先生"在一群书的门口向我呼喊。我真正进去了,那就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在下班的路上,路上太堵。刚好回忆起了这些,就记下来吧。
我写完这些,路上还堵得像腊肠一样。那就再补几句:入职半年,读书不够十本。惭愧
回忆起以前读书的场景,是很快乐的。生活有眼前的苟且,以及诗和远方。
"苟且有一百种快乐,远方就一种快乐"。是我太苟且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