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4062/d849aa9c2d8b87b8.png)
在中国,谈锋凌厉的马云、口若悬河的严介和、循循善诱的牛根生、字字珠玑的鲁冠球、激情四射的俞敏洪、幽默又充满情怀的罗永浩、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潘石屹……这些财富榜上挂着董事长、总裁之类头衔的璀璨“大腕”,都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演说家。
值得说明的是:这些成功的演说者,并非在一夜之间就拥有了高超的演说技能,他们早在默默无闻的时候,就开始利用各种机会来锻炼自己演说的本领,提高自己的演说才能。
一,提前做好准备
拿破仑· 波拿巴说:“机遇总是站在有准备的人一端。”有了充分的准备,你才能理直气壮地站在公众面前侃侃而谈,并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在正式演说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正如建筑工须有蓝图才能够顺利建筑大厦一样,要想完美地施展自己的口才,做好一次演说,事先必须要有所准备。只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才能让你的演说顺畅流利,娓娓动人。
演说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交活动,需要面对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依靠临场发挥是非常不妥当的。因此,任何一位演说大师都十分注重演说前的准备工作。我们甚至可以说,准备的越充分,演说就会越成功。
美国总统林肯曾被美国负责葛底斯堡公墓的委员会邀请致辞。
林肯着手准备了两个星期,他首先要来了同时要作献辞演说的全国享有盛名的学者、演说家爱德华·埃弗雷特的原稿,反复思考,甚至照相时都在思考。献辞仪式举行前夜他已改过两三遍了,但他还在继续修改,并请秘书提意见。第二天吃过早饭后,他在去公墓参加典礼的路上还对演说的内容作了最后的修改。
经过林肯认真、细致准备过后的演说感情真挚、内容集中、文辞朴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使这次演说大获成功,誉满世界。
对于演说而言,毕竟是人公开在观众面前的一场演说,所以切不可轻敌或忽视演说前的准备工作。总之,在演说之前,你的准备越充足,想得越周全,演说成功的胜算就会越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4062/f87941f88825e70c.png)
二,设计精彩的开场白
开场白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演说的成败。开场白的基本要求是简洁而富有引力。
每一次演说,都最好精心设计5~ 10 分钟的开场白,因为这可能会决定听众是否听你讲,决定你的演说是否成功。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演说的开场白就像我们给人的第一印象。
演说的开场白极为重要,如果演说伊始不能先声夺人,吸引听众,那么后面的言论再精彩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高明的演说者在设计开场白时,总是用新颖、奇趣、敏慧的寥寥数语在瞬间集中听众的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演说内容顺利地搭梯架桥。
人们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为了激发听众的强烈兴趣,我们可以使用悬念的手法,在开场白中制造悬念,激起听众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听众尽快进入演说者的主题框架。
幽默的语言或事例也可以作为你演说的开场白,能使听众在轻松愉快之中很快进入演说接受者的角色。
胡适在一次演说时这样开头:“我今天不是来向诸位作报告的,我是来‘胡说’的,因为我姓胡。”话音刚落,听众捧腹大笑。这个开场白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演说者的风度,而且活跃了现场气氛,形成了演说者与听众的心理共鸣,一石三鸟,堪称一绝。
现在流行说“故事力”,就是讲故事的能力。这个概念已经被运用 到了管理学、教育学当中。同样,在演说这门学问中,故事力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不论哪种类型的演说,以故事开篇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调查研究发现:在演说后的1小时内,人们会忘掉 50% 的内容;经过一天,将忘掉 80% 的内容;一周后,95% 的内容会被遗忘。而人们唯一记得的就是演说者所举的故事、例子或亲身经历。
在演说之前,都可以先讲一个短小精悍并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正题,注意故事的内容与演说的主题要相吻合,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并让他们明白演说的主题是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4062/264a42bd7318abe5.jpg)
三,肢体语言,让演说更出彩
人们常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些都说明了着装的重要性。在演说过程中,学会巧妙地包装自己,把自己最光彩、最亮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就能为演说锦上添花;同时,你也会更加举止从容,彰显自信力。
肢体语言是通过目光、表情、手势、姿态和服饰等配合有声语言一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属于伴随语言。肢体语言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条信息的表达等于7%的语言 +38% 的声调 +55% 的表情动作。
在面对面的沟通中,人们大部分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可以说在人际沟通中它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身体语言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能够借助身势语进行交际。
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兴奋,摊手表示无奈。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高贵与尊严、自卑和好强、精明和机敏、傲慢和粗鲁,都能从静止或者运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上反映出来。”
以肢体语言作为辅助来提高你的吸引力。有时候交谈时不在于说些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说话时用一个较好的姿势都会让你更具有魅力。
肢体言语会提高你的沟通技巧,提高肢体语言的能力是提高沟通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肢体语言还会树立你的第一印象,你在别人眼里的第一印象会一直影响后来他对你的评价,塑造一个优秀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个无心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个细微的小动作,也有可能决定你演说的最终效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4062/85487d0b0fe9d558.png)
四,以情感人
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对语言的理解不仅仅限于词句,而是连同语句的声音、强度、变化、速度——并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言语背后的音乐,就是发自内心的激情。”
将激情注入演说中去,不仅演说者将乐在其中,还会把听众也带到演说的奇妙世界里,而激情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正如著名演说家卡耐基所说:“每个人只要会说话,就一定能成为出色的演说家。”,强烈的感染力就是成为出色演说家的必备条件之一。
历史上,运用激情来感染听众的例子不胜枚举。孙中山如果没有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大略,他的演说怎么会激动人心?丘吉尔如果没有誓与法西斯血战到底、决一雌雄的正义气概,他的演说怎么会使人同仇敌忾、热血沸腾呢?
那些袒露个性、发自肺腑、充满热血和泪水的语言足以打动每一个正常人的心肠。可见,若想让演说打动人心,方法之一就是用激情来感染听众。
高明的演说是以心交心、用充分的事理来说服别人,用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别人,是演说者和听众在心灵深处产生的碰撞,只有发自肺腑的真情才能真正拨动人的心弦。如果演说者没有充分的投入,毫无感情,那么演说也终将会以失败收场!因此,在登台之前,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的演说能不能感动自己?
有真情才会有激情,想让听众动情,自己必须先动情。
可以说,演说高手都是情感丰富者,这种情感发自演说者的内心,表现出明显的爱憎。没有演说者的情感投入,就不会有听众的情感付出;没有演说者的情感变化,也就难以激起听众内心的层层情感波澜。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云:“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一场饱含深情的演说,足以让听众完全投入其中,任由演说者“摆布”。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4062/f8a91968ce6c4fec.jpg)
五,与观众互动,带动现场气氛
演说实际上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演说者以自己的说辞来感染听众,反过来听众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推动演说的顺利进行。
在演说台上,演说者与听众在一问一答中如同在共跳一支交谊舞。这支舞跳得好不好,主要靠演说者如何带。
问题回答得是否精彩,对于演说的作用非常重要。一场平淡的演说,如果听众答疑做得好,完全可以让整个演说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反之,即使你之前的演说很出色,但你在答疑阶段表现不佳,也可以将整场演说的良好印象破坏掉。
专心地听,除了能保证你听得清楚外,还意味着你对听众的尊重,这是一种沟通交流的礼仪。当听众提问时,要看着他的眼睛,不要四处张望或盯着其他地方。如果他提问时因为紧张或准备不足而“卡壳”,你要用鼓励的眼神注视他,鼓励他继续说。
演说者在需要的时候向听众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听众参与演说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整个演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有效地避免冷场和打破冷场。
在出现冷场的情况下,适时地制造一两个悬念是重新吸引听众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办法。好的悬念不仅能够使演说者再度成为听众注目的中心,而且能够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听众聆听与参与的兴趣。
——摘自何天涵《魔力演说之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4062/10cc47909c58b81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