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费孝通。费孝通,对这个名字确实有印象,并且应该很深,来源于多年前看的一本叫做《读书》的杂志。
我曾经订阅过这本杂志,大概有两年左右吧。在这本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主要是文史哲方面)或者泰斗级大师,印象里,看到过费孝通先生所写的文章。不过,具体文章内容,早就想不起来了。现在想来,应该是有关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的吧。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通过阅读《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知道的,作者万维钢老师引用了《乡土中国》里面的几句话,借以说明中国乡土文化的某一特征。
我的计划是,先从《万万没想到》里面引用过的书看起,所以找来了《乡土中国》,从头至尾读了一遍。而《乡土中国》的作者,就是费孝通先生。
这本书总共不到十万字(电子书第二页说总共八万多字,不知道是否包括了序与后记),但是我却用了差不多六个小时才勉强读了一遍,并且读过以后,基本上跟没读差不多——因为没看懂。
不过,不管怎样,我居然能够把这样一本社会学方面的著作读了一遍,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后记中,费孝通先生对社会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尤其对于他自己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多多少少让我这个门外汉对社会学有了一点点认识。
我所理解的社会学,不过就是人这个特殊的物种,在世代累积形成的社会群体中,是如何存在与存活的。
不同的社会群体,会出现很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但是不管如何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这个社会群体能够较好的存续下去。
当然,努力存续下去的想法是好的,并不等于所采取的行动一定是正向的——有时甚至走了完全相反的路。
具体到《乡土中国》这本著作,则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形态的理论研究。
“生于斯,长于斯。”的大致稳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性。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乡土社会?为什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一种向往?
儒家文化强调的礼治,为什么会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乡土社会的主流?在社会出现急剧变革时期,礼治权力又为什么会让位于时势权力?
人的存活,如果只靠自己就可以达成目标,那么几乎就不会形成社会。当一个人自己没办法让自己存活的时候,才出现了合作,也就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出现了群体,出现了社会。
中国古老的乡土文化特征,是不利于快速进入现代化的,因为现代化要用契约精神来彼此约束,并不需要一定在熟人之间进行协作,或者说,已经没有了只能通过熟人关系共同协作的基础。这样一来,如何对原有的乡土特征进行必要的,合适的改造,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虽则尽可能认真的通读了一遍,可是限于自己社会学修养的浅薄,许多内容都看不太懂,也不能理解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与理论,只能是走马观花一样,闻到了香味,却不知道究竟是哪一朵花?这些花朵又为什么香气扑鼻?
如果将来再次接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也许会认真的再来学习这本著作吧。
不管怎样,让自己见识了一个新的学科,总是一种收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