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阐释音乐的权力。
然而人们经常表示,演奏者演奏要忠于原作,那么何为原作?是作曲家的手稿吗?不是,作曲家并不一定把脑海中的旋律完完全全的写下来。那么是作曲家脑海里的旋律吗?也不是,有作曲家曾对一位演奏者说“你演奏的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所以音乐作品的原作并不存在,连作曲家自己都在不断的探索乐曲更美的演奏方式,又哪里能有标准答案呢?
周老师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举例,播放了不同指挥家的版本后,他问学生们哪个版本是贝多芬的原作版本,视频上有一条长长的弹幕,表示卡拉扬的版本是最忠于原作的,因为卡拉扬在年代、研究成果等等方面对贝多芬的理解最好最透彻。
这位同学枉费了周老师的一番苦心。周老师的本意是告诉大家,音乐作品的理解是不需要标准答案的,甚至要学会质疑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位同学不管是真心崇拜卡拉扬,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储备,都没有明白周老师让大家打破思维局限的用心,所以也被其他弹幕同学无情的嘲笑。
对于演奏者来说,不仅不同演奏者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演奏方式,甚至同一演奏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同一作品也有不同的诠释。周老师以演奏家古尔德举例,古尔德以《哥德堡变奏曲》成名,成名时的录音轻盈、精致、美妙,着实惊艳;古尔德去世前最后一首录音仍是《哥德堡变奏曲》,然而再听此时的录音,我仿佛看到一位垂垂暮年的老人独自走在苍苍茫茫的雪原之上,他曾有过欢乐、悲伤、柔情、荣光,然而此刻,过去的一切都已成为回忆,他明白也接受自己的老去,只是心中仍然有着火焰,仍然在雪原上行走。
听众无法完全理解演奏者的演奏,演奏者无法完全理解作曲家的曲谱,作曲家甚至自己也无法说明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那么对音乐的阐释怎么会有标准答案呢?
这堂课的末尾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插曲。
周海宏老师为大家播放不同版本的《小狗圆舞曲》后,请课代表上台表演课代表自己的改编版本。课代表不是很高,瘦瘦的,头顶发旋的位置有一撮头发翘着,看普普通通。然而他坐到琴凳上演奏的时候,整个人气场一变,飞扬又自信,就像他的音乐一样舒展。虽然课代表演奏的时候周老师一直是严肃脸,但周老师很喜欢他,又给了他一段旋律,让他即兴扩充到三分钟,成为一首乐曲。课代表二话不说开始弹,是他的风格,青春、热血、华丽,我想他的未来也会像这首曲子一样逐渐上扬,最终走向高潮和辉煌吧。
当周老师播放《小狗圆舞曲》时,镜头扫过一个女生在课桌上跟着弹;课代表连弹三首表演时,钢琴前是没有谱子的。周老师总是强调一名演奏者要有极大的专注能力,认真的对待每一个音符,事实上,勤奋、专注,在每个领域都是稀缺能力,所以视频里周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在我眼里都有着巨大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