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在烧造的产品上除了主流的四大名瓷之外,也有过不少精彩的小众陶瓷,这其中就有我们本期的“素三彩”。
素三彩是指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釉上彩瓷。器表纹饰以黄、绿、紫彩为主,不用或少用红彩,故称素三彩。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并没有像青花瓷那样风行,如今也并非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常见品,但是其特有的工艺特色,却深受一些藏家推崇。
素三彩的装饰风格看起来可一点也不“素”,比较热闹。其“素”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另一种则依据古代“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指不含红色的瓷器。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唐宋三彩是陶器。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明代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了唐宋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
素三彩瓷器的烧制,始于明正德年间,后来的嘉靖、万历年到明末,也生产过一些。素三彩主要是用于祭祀使用的,一般制作较粗糙,数量有限,在明代瓷器中也黯淡无光。
到清康熙时,素三彩得到很大发展,还衍生出许多新的品种。其中珍贵的墨地素三彩主要被皇家用于祭祀;其他色地的,用于陈设装饰,有个别素三彩瓷器,还有点红现象,更为珍贵。
康熙时期的素三彩除了墨地之外,几乎都是官窑生产的,多用于陈设、赏玩。素三彩还有白地、彩地、虎皮三彩多个品种。
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窑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是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
民国初年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同一年代,而三彩之品视他彩乃腾踊百倍。”可见素三彩器颇受当时欧洲人的青睐,且身价颇高。
如果您对陶瓷感兴趣,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查看往期精彩内容。或者您还有那些想知道的,都可以关注【景德壹瓷】私信给我们。
了解更多景德镇和陶瓷的资讯尽在景德壹瓷
文 / 景德壹瓷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