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前往长春出差的飞机上飞行模式没有网络,没办法刷微信,想着点开微信读书,找本书看看。一本书《终结拖延症》,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这是前不久收藏到书架上的,怀着一点点好奇,打开来,想着看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借此机会也了解一下拖延症。
引言
引言中作者给拖延下了个定义,以统一看待问题的基准,拖延被定义为: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它会把重要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拖延过程很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引言中一则小故事形象的描述了主人公简面对公司的季度财务结算报告撰写的拖延行为及心理过程,详见如下:

这个故事隐约中也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让我意识到工作里“欠债“太多不单单因为工作量多、忙不过来,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拖延症,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之源。想到一直以来不到周三写不出文章的自己,当即就打开简书将这一想法记录下来。
回到引言,它的核心是向读者诠释了拖延的面目,主人公简在撰写复杂的财务报告的拖延现象,并非简单的畏难逃避,这个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理解和想法(认知层面)、情绪和感受(情绪层面)以及行动(行为层面),当然这三个方面正是作者后续要详细介绍给战拖人士的三把战拖宝剑。接下来我将对标书中的内容挖掘自身存在拖延症的具体症状,并跟随书中指出的“三管齐下”践行与拖延症之间的较量。
认知方法--磨亮自我觉察,改变拖延思维
要想终结拖延,前提是我们要清楚的认知拖延。因为导致拖延的原因形形色色,从而导致拖延如同衣服变化万千,作者在这里也介绍了常见的拖延及其症状,如期限拖延、个人事务拖延、遗漏、简单拖延、复杂拖延等。
了解拖延的习惯,是做出改变的关键一步。作者说要从拖延的道路转移到高效率的道路上,第一步通常是:从拖延过程及其思维、感觉和行为当中的自我倾注状态,切换到一种问题解决式的自我观察状态。这种切换让我们从一个当局者转变为旁观者,已客观的视角观察和分析自己当下的行为,通过五步改变法的流程:觉察、行动、调节、接纳自己和自我实现的反复实践,将会自发地努力去追求高效率。
情绪方法--建立对不愉快任务的忍耐力
作者说如果你不喜欢一项紧迫的任务,你可能会把它暂时抛诸脑后;除此之外,焦虑也可能引发拖延之灾,当你焦虑时,你满脸忧虑地望向未来,仿佛看到威胁在一步步到来,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局面,内心有股强烈的冲动,你想换到一个让你觉得安全一点儿的行动上去。这种畏惧、焦虑,甚至直接产生的逃避最终引发拖延。
针对这种情绪性引发的拖延症,作者认为需要建立弹性和韧性,即“情绪肌肉”。他认为通过实践和锻炼,可以强化情绪肌肉,抵制那种阻碍高效率工作的冲动。锻炼“情绪肌肉”的步骤有三点:
第一步是通过接纳培养耐力。
第二步是从认知角度,对自我和外界困难的威胁进行重构,并将其转化为机会或挑战。
第三步是追求卓越,实现和发挥你的最佳才能。
懂得怎样遏止冲动反应之后,下一步就可以开始拉伸情绪肌肉,逐步建立对情绪不适的忍耐力,克服与拖延相关的精神紧张,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追求高效行动。
行为方法--坚持到底,攻克拖延
一旦意识到习惯性拖延的触发因素所在,适应了不愉快任务带来的情绪,为完成任务而做出坚持到底的决心,接下来拖延症也将离我们远去。认知和情绪方法还只是停留在意识形态的层面,如果没有果断、坚持到底的行动,也只是阿Q。
最后,回到职场中,几乎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有拖沓的情况,这其中不乏认真勤恳之人,根据三管齐下的原则,结合产生工作拖延的原因进行自我调整。除此之外,职场中还是要结合个人的优势,从事那些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将发生拖延的风险降至最低的工作。
读书丨《终结拖延症》
Wednesday 31/03/2021
简书 2021/0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