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之感

作者: 探头的新芽 | 来源:发表于2021-10-28 21:38 被阅读0次

今天中午读了一篇梁衡老师的散文——《夏感》,全文六百六十六字,作者惜字如金,笔尖如轮,把夏天凝成的精美镜头缓缓地向我们展示出来。读这样的文章,如坐在安静的溪边,看缓缓流动的溪水一样心情舒畅,如坐在五月的柳树下观随风漂浮的柳絮一样恬静。

读了一两段,就一下子把我带入到那炎热、繁忙和紧张的夏天去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着我有一观究竟的好奇了。

一篇佳文总能够引人入胜。文章开头,作者把夏天的到来比作“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最终沸腾”,这不是夏天的热烈吗?比喻形象贴切。深感大散文家的厉害之处。

夏天是热烈的,农忙时又是紧张的。作者把夏天人们收获时场景写的生动准确。“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还有一个原因,我和作者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古今大都喜欢写春花秋月,喜欢吟春咏秋,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有汗多失和谐,炎热超力度负荷之感。所以,写夏的却寥寥无几。

的确是,暖日溶溶送春来。春天,诗人喜欢“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还有好多关于春天的诗句,数不胜数了,真要罗列出来,那也就“洛阳纸贵”了。

再看秋天诗人们都说些什么呢?“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这是对秋天悲凉的写照;“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诗人们有的伤感,有的悲情,有的怀念,可见写头还是很多的。

若说写夏天的诗,我立马能想到的也就是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我确实认为人们对夏天的赞美少于春秋。

《夏感》这篇文章,梁衡老师反其道而行,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这也是我喜欢梁衡老师这篇《夏感》的原因!

我喜欢,我推荐!

相关文章

  • 《夏感》之感

    今天中午读了一篇梁衡老师的散文——《夏感》,全文六百六十六字,作者惜字如金,笔尖如轮,把夏天凝成的精美镜头缓缓地向...

  • 夏之感

    谷雨已过,夏天呼之欲来, 高楼之上,听取蛙声一片。 夏天不是只有镇凉止渴的冰西瓜, 早起的也不是只有那明朗的太阳,...

  • 夏之感――雨

    夏天的雨,在雨家族的四兄弟中,是最有性格最有腔调的――来得狂傲,去得静美。 他诞生于炙热的期待中,盼着盼着...

  • 微夏之感

    略微闷热,换下加绒的睡衣,穿上春秋款,伴着微风阵阵,闷热又不出汗,这种感觉带我回忆起以前在教室里上课、在户外踢毽子...

  • 《夏秋换季之感》

    一说到秋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告别了炎炎的夏日,天气开始逐渐转凉,有了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 一想到秋天,我们都会...

  • 短说“不知不愠”

    与其说是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倒不如说还是读《论语》了,读一本读后感的书,既是感作者之感,也是感读者之感——特别...

  • 感他人之感

    人一旦有了身份、地位、名声,三者中的任何一个,这个人就会有一种傲娇的姿态,他或许是无意识的,但就是这个无意识充分说...

  • 读《夏摩山谷》之感

    已读将近三分之二,作者所要阐述的内核已经明了大部分。又或者说,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仅仅是将心里对某些事的观点、态度做表...

  • 一次能量清单对练,收获的不止技能

    【一】做完对练,百感交集。 有如释重负之感,也有大快人心之感,亦有恍然大悟之感,还有被嘉欣老师无条件的爱着、抱持着...

  • 读后感之感

    同事有个小朋友,上三年级还是四年级,暑期作业里有一项,是写一篇读后感。小朋友表示老师没有教过,不会写。同事说,你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夏感》之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kb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