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看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勾起了一枚吃货的共鸣,梁先生无疑是世家子弟,老北京的名楼名吃自小熟悉,读来也是唇齿留香,我辈凡人,无此福气,只能写写自家美食,普通百姓的人间烟火。
儿时对美食没什么概念,尤喜红薯、南瓜等,估计是爱极了那一抹甜味,冬日早上要赶去学校自习,于是每晚睡前在火盆的灰烬里埋一枚红薯,早上出门前扒开,香气四溢,边走边啃,还未到校已经吃净。再大点开始住校,手头略有余钱,于是便自主尝试各种食物。大约对于住校生来说,长期咸菜米饭,再吃些什么都是香的吧,记忆尤深的是学校附近的早点,炒面5毛一碗再配1元一碗的藕汤,吃得又香又饱;有时去面馆来碗素的兰州拉面,老板也肯为了穷学生下1元一碗的,面条不多,汤管够,冬日里一碗热汤下肚,一整天都不饿。后来上大学了,又爱上了学校后门的土豆饼,前门的热干面……似乎每所大学门口都有这样默默无闻但深受学生喜爱的小吃店。再往后,开始遍尝南北美食,中午一碗油泼面就着名侦探柯南的动画片,晚上一碗炒豆丝,再配一瓶酸奶,大食堂的日子总有无限惊喜。
工作了,于是自己开火,也能炒出几道拿手小菜。还记得第一次炖排骨汤,竟然不知还要放葱姜蒜末,还好来吃饭的朋友给面子,笑称原汁原味更好;单位发的半尺长的大明虾,竟也按照菜谱弄得鲜香麻辣,吃得不亦乐乎,后来吃干煎带鱼,没有开膛破肚就下锅,煎着煎着发现鱼块侧边有小黑点,才赶紧捞起来重新清理……到生小孩了,妈妈开始过来帮忙照顾,自己动火竟少了,于是开始倒腾烤箱,也能弄俩样点心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