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交自由:经常抛头露面
第一个表现,就是隋唐女性拥有社交的自由,她们可以经常抛头露面。坦白地说,隋唐女性没受那么多的禁锢。唐代是没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概念的,所以在社交领域内,隋唐的妇女有很大的活动自由。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可以跨马游玩,都可以踏青,都可以玩游戏,都可以看球赛、赴宴,都可以逛戏场。
杜甫的名诗《丽人行》里是怎么描绘社交场面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就是在描述长安城上巳节妇女们外出游玩的场景。另外还有咱们中国人都很熟悉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你看那个图里的骑马姿势都是很有意思的。不光是这张图,在考古中发现的很多唐代女性骑马俑也有类似的骑马姿势。
唐代女性骑马有个特点,什么特点呢?她们经常跨骑,而且为了跨骑方便,还经常穿男装。因为男装带裤子,骑马更方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些隋唐女性不仅骑马,而且她们骑马的时候可能往往还处于高速驰骋的状态,豪放而且帅气。
02 异性交往自由:社会的开明态度
隋唐女性有相当大的社交自由,也就是有异性交往的自由。虽然说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婚姻仍然逃脱不了时代的限制,也就是仍需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一套的包办婚姻,这是因为社会大基调仍未改变。但是要我说,隋唐女性在婚姻方面的自由度还是比其他的时代好不少。起码有一点,那个年代的家长非常开明。
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女孩子在婚配之前,家长往往会咨询她们的意见,而且他们会创造条件,让这些女孩子能够看一眼自己的夫君到底长什么样子、气质如何,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换句话说,那时的家长尊重女儿们的部分权益。
比如说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宰相李林甫,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奸相,甚至认为他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这一点都不假。但李林甫纵有万般不是,起码有一点还是值得称道的。为什么呢?李林甫家里有六个女儿,她们到了婚配年龄,该怎么给女儿们选女婿呢?
他位高权重,因此经常在自家办公,官员都要到他家来求见。于是,李林甫就在自己日常办公的客厅墙上开了个小窗,然后让女儿们躲在小窗后面,但凡有年轻的官员来奏事,他让女儿们从窗户里悄悄地看一看,看中哪个跟他说,他再派人去提醒一下该士子。其实李林甫的意思就是说,识相点,你是不是要请个媒人到我们家来提亲了?
也就是说,李林甫起码能够做到在婚配方面给女儿们一定的自主权。所以人们给李家客厅上开的窗取了个绰号,叫作选婿窗。也就是说,虽然还是包办婚姻,但是李家的女儿起码能先有个人选,有一个大方向,有自己的主意。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唐朝后期有个著名的宋氏五姐妹,以宋若宪、宋若莘等为代表。她们是河北贝州人。这宋氏五姐妹个个才高八斗,是有名的“才女天团”。而她们的父亲,要我说,也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人。为什么呢?这五个女孩自幼爱读书,并且还是废寝忘食地读。结果五个女孩后来都有了个主意——不想嫁人。因为她们觉得嫁过去之后就得处理家内外的一切杂事,非常影响自己读书,所以她们不想嫁人。而她们的父亲宋庭芬也非常值得称道——他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说你们不想嫁就不嫁,就留在家里边读书。所以你从这点能看得出,唐代的很多家长心态还是比较开放、比较宽容的。
在唐代的传奇小说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不少的类似案例。如果看唐朝的那些爱情小说,你就会发现,那里边有很多都是自由恋爱的故事。当然了,还是那句话,凡事不可过高地评价,不可做过度地解读。虽然唐朝的笔记小说中有不少自由恋爱的故事,但是我们切不可说唐朝女孩子就都是自由恋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也就是说,自主择婿的自由恋爱事迹毕竟还是少数。也正因为它是少数,所以才值得被写到小说里边去,才值得被人们传颂。
就像现在,男女都是自由恋爱,你见过哪个女孩子会写微博或者发抖音说,你们知道吗,我这个男朋友是我自主选择的,我是自由恋爱。请问现在有这样干的人吗?没有。因为大家都是自主选择恋爱对象的,这有什么好炫耀的?物以稀,才为贵。所以说,唐代女孩子婚姻方面的自由,其实是一定程度下的自由,不是完全的自由。
03 再嫁现象:隋唐女性的婚姻选择
唐代女性在社会生活方面,比较起其他朝代的女性来说,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咱们举个例子,比方说唐朝的寡妇再嫁问题。
在有的时代,比如说明清,寡妇再嫁简直跟触犯了天条一样。不仅社会舆论不容,很多寡妇自己也极度地排斥。而隋唐女性在寡妇再嫁这个问题上,坦白地说,她们受到的约束比较少。而且通过史学界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越是上层社会的女性,越不在乎再嫁这件事。比如说唐朝公主再嫁的大有人在,甚至嫁三次以上的都有。
但是,我们在对唐代女性墓志的研究上发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中下层的女性相比上层社会的女性,她们更在意儒家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规训。所以她们再嫁的现象比较起上层社会来说,相对比例就低一些。但是话说回来,这些中下层女性再嫁的束缚也没有后世那么严格、那么压抑,她们不需要刻意去把自己塑造成所谓的贞洁烈女。
04 贞洁观念:隋唐与后世的对比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里收录过历代的贞节烈女,也就是不再嫁的守节女性。从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唐代贞洁烈女收录了51个人,宋代267个人,明朝36000多人。所以明清真的是中国女性最受约束的时代。
当然,我们首先要承认,造成这个现象的首要原因就是,宋明时期的史料比唐朝要丰富。但是,史料数量相差再多,也不能导致不同朝代的贞洁烈女的数量差距如此悬殊吧?那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唐人对于所谓的贞洁烈女没有那么强烈的执念。而且即便是所谓贞洁烈女,唐人认为的贞洁标准也和后世不一样。
我们列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即唐代张籍的名诗《节妇吟》。当时张籍受到了节度使李师道请他来当幕僚的邀请,但他想要拒绝。他拒绝的时候,便婉转地写了一首《节妇吟》,用诗中的妇女来比喻自己。
《节妇吟》讲的就是一个已婚的女性受到了一个男子的追求,对方还给她送来了珍贵的珍珠。她先对人家表示感谢,然后又拒绝了人家,并强调说,我已经有了夫婿,但是我谢谢你的美意。而最后一句话尤其有名:“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我不得不把这明珠还给你,因为我就遗憾一点,我怎么没有在还未嫁人的时候遇到你呢?一言以蔽之,这女子不是依然心向了这位追求者吗?只不过现在我是已婚的女子了,所以我不得不拒绝你的追求,诗里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同时我提醒大家注意,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节妇吟》。换句话说,这是把诗里的女主人公作为贞洁烈女而塑造的形象,诗人认为这样的女性很有节操。也就是说,在作者的眼里,只要没有实质性的肉体出轨,精神出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人照样算节妇,并且还值得写诗歌颂一番。
这首诗写出来之后,唐人都把它当名篇来传颂。时人读完之后,没有觉得有任何的隔阂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因为整个社会的贞洁观就是这样的。但是问题就在于,明清时期封建礼教登峰造极,那帮老先生能接受这样的贞洁烈女吗?
所以明末唐汝询《唐诗解》中就评论这首诗,说其“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这样的女性也叫节妇吗?你这所谓的节操和贞洁,不已经岌岌可危了吗?还什么“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就代表主人公心里已经出轨了。清代贺贻孙的《诗筏》也有类似的评价:“节妇之节,危矣哉”。意思是此节妇距离出轨就差一层窗户纸了!难道这也能被叫作有贞节?还有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里收录了很多唐诗,但是碰到这首《节妇吟》,他拒绝收录。原因很简单,他认为这首诗三观不对。可见隋唐时期的贞洁烈女的标准和后世,尤其和明清那个年代是不一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