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42:至少我们还有梦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说:天下有道时,以道来成全我身;天下无道时,以我身来成全道。没听说过以道来屈就于人的。
公孙丑眼中的道——“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很像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完美理想,想得高明、深远、美好,却难以实现和达成。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不言自明,依照孔子标准测定,公孙丑眼中的道——不可以为道!
“道”只有是个“不远人”的存在,对人而言,才有一定的意义。
一、以道殉身
天下有道、天下无道,严格来说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也就是说,“有道”“无道”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主观感受。只不过在个体主观感受层面取一个大多数去评说一个时代的话,会相对公允一些。无论什么样的时代,哪怕是昏暗的中世纪,哪怕是万恶的旧社会,都会有相应的既得利益者,站在时代既得利益者所谓公允的态度看,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有道”的。所以,离开主管立场去讨论一个时代是不是“有道”,没有多少意义。很显然,这也不是孟子关注的范畴。
孟子讲“天下有道,以道殉身”是不论客观主观的。主观上你觉得处在“有道”时代,以己之身把这个“道”体现出来就好。用有道之“道”来成全和成就自己这个身,最好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狭隘、片面的有道变成普遍、公认的有道。
既然“以道殉身”——以道义来成全我身,何妨以此成全来兼济天下?
据说,精准扶贫期间,山西部分银行搞了个互助置换计划。山区贫困农民将自家种的纯天然、无公害的土豆交给银行,银行将他们的家庭住址和照片和土豆一起放在银行的VIP贵宾室,有愿意为这些贫困农民捐赠衣物和生活用品的人,用干净的衣物来置换这些土豆。
最后的结果居然是三赢的,银行吸纳了大量有钱人光临,农民得到了价值不菲的衣物,有钱人捐赠衣物的同时和那些具体的有机土豆之间有了真切的关联。道义在成全我身的同时,很容易有“兼济天下”的冲动。
二、以身殉道
不管是作为个体有失公允地感受到“无道”,还是作为群体自认为公允的共同认定是“无道”,都必然走向“以身殉道”的趋势。或者,为了自己恪守的道而献身,恰如飞蛾扑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革命年代,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无怨无悔,正因为如此。也有自认为“道之不存”、不如归去的。随“无道”之势,而隐没自己之身。
陶渊明“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将一己之身,独善于闹市之中,做闹市隐。
公孙丑见“道则高矣,美矣”,姑且不说他所见非道,即便是所见是道,既见其“高矣,美矣”,怎么会不“以道殉身”——进而兼济天下。反而去幽幽怨怨地讲什么“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由此,便不难理解孟子对他吹胡子瞪眼,用一句“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来噎他了。
道之于人,恍恍惚惚,若隐若现,若即若离。道不离人,人之向道——跃如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