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史记·赵世家》 ,讲述 《赵氏孤儿》的故事

读《史记·赵世家》 ,讲述 《赵氏孤儿》的故事

作者: 我斯人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5-28 13:48 被阅读0次

            《梨园春》举办一千多期了,二十四年来,我收听、收看《程婴救孤》的选段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李树建先生哀婉悲怆、气遏流云的唱腔,声情并茂、激情彭拜的表演,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那么,《程婴救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也就是说产生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我许久不得而知。去年我读了《春秋左氏传》,这两天我又读了《史记·赵世家》,我算是对《赵氏孤儿》和《程婴救孤》的来龙去脉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我认为,《程婴救孤》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在《史记》和《春秋左氏传》里都有相当详尽的记述,可见其不是子虚乌有和故事家闭门杜撰出来的。

            当前,我们国家倡导民族自信、传统自信、文化自信,读中国历史名著,讲中国优秀传统故事,我认为十分必要。二千六、七百年来,《程婴救孤》的故事传唱不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感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无数的人。在建设诚信社会,弘扬公平正义,唱响主旋律的今天,我以为讲述、传唱这个故事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就结合《史记·赵世家》原文,按照我的理解,给朋友们讲述一下这个故事。也许有的朋友对此故事比我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那我真是多此一举了。要是有少数朋友还没听过又想听这个故事,又正好读到了我这篇文字,那我就很感欣慰了。(《赵氏孤儿》和《程婴救孤》在戏剧里是一个故事,在历史上,当然是先有了“赵氏孤儿”,然后才有“程婴救孤”,“赵氏孤儿”就是“程婴救孤”中所救的“孤”。“赵氏孤儿”早已成为一个专属名词,他只能是春秋时晋国赵朔的遗腹子赵武(赵文子),而不是姓赵的随便的别的孤儿。)

            春秋时,晋国有一个晋献公。晋献公贪恋女色,还有些糊涂。在征伐骊戎的一次战斗中,他俘获并娶骊姬为妻,还喜欢上了她,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连串的悲剧、闹剧、喜剧故事就此发生了。

          晋献公爱幸骊姬及骊姬弟,有意废太子申生而立骊姬子奚齐。骊姬兴风作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献公迷三倒四,导致申生自杀明志,重耳、夷吾仓皇出逃。

            木有本,水有源。在跟随重耳出逃的一帮子人中,有一个叫赵衰(cui)的,他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赵氏孤儿”赵武的先祖——曾祖父。

            赵衰可是奠定他老赵家在晋国举足轻重地位立了大功的关键人物。

            历史上往往有许多偶然,赵衰事重耳亦即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即是。

            晋献公在娶骊姬之前先已有八子,其中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算是诸公子中的佼佼者吧。而申生更是具有太子背景,国之储君,身份贵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光彩照人。

            从政的关键之一在于跟对人。

            这么多公子,加上晋献公,各有千秋,到底跟谁呢?赵衰可作了老难费了神思了。

            古人迷信,凡事卜决之。

            所谓卜,亦即以火烧龟甲,按其裂纹的走向和形状牵强附会也。我想这有些象钧瓷的窑变,纯属偶然,可是富于智慧的古人就是信它,可见古人在有些事上也是一根筋得很哪。

            “赵衰卜事晋献公及诸公子,莫吉;卜事公子重耳,吉,即事重耳。”他如此这般一弄,有如醍醐灌顶,就我的眼里只有你地认准了重耳,从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天涯海角不离分焉。

            人生能有几回搏?孤注一掷,赵衰以其全部身家——忠诚、学识、智慧、事业、青春以至生命全部押给了重耳。

            还别说,他押对了。

            历艰辛,经磨难,流亡十九年,重耳反国为晋文公,赵衰为原大夫,任国政。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

            赵衰子盾为嫡嗣。赵衰卒,盾任国政。

            赵盾执政的第二年,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晋襄公去世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焉,襄公去世,得赶紧立新君呀。

            当时有这么个情况:襄公太子夷皋年少。主少国疑,赵盾出于稳定国家政权考虑,欲立襄公弟雍。雍时在秦,赵盾使使迎之。

            可是,太子母不答应啊。她日夜啼哭,声泪俱下,顿首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嫡子而更求君?”赵盾心软了,害怕了,反悔了,“遂立太子,是为灵公。”并“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朋友们请警惕,心软可不适合当政治家呀。

            实际上,立了年少的灵公,更有利于赵盾“益专国政”了。

            灵公立十四年,高高在上,不恤民艰。赵盾骤谏,灵公全当做耳旁风。更为可笑的是有一次灵公吃熊掌,熊掌没有熟透,他勃然大怒,居然为此杀了宰夫。在搬宰夫尸体时,恰被赵盾看见。他做贼心虚,害怕赵盾聒吵他,想先下手为强杀了赵盾。赵盾以前曾经在桑下救过一个快要饿死的穷小伙子,他听说赵盾情势危急,于是挺身而出,保护赵盾成功逃脱了灵公的杀害。

            所谓有福不在忙。就在赵盾成功出逃尚未出国境时,“赵穿(赵盾堂弟)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多行不义必自毙,灵公去了天国极乐世界,捕杀赵盾的“通缉令”自然解除。赵盾也不跑了,急颠颠返回国都,继续“任国政”。

            赵盾善终,子朔嗣。

            赵朔时,发生了晋国赵氏家族历史上天大的一件事,这就有了“赵氏孤儿”的故事。

            晋景公三年,大夫、司寇屠岸贾发难,“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大造舆论,灵公遇贼,“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同为大臣、与老赵家关系比较好的韩厥不同意,“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屠岸贾必欲置之死地斩尽杀绝而后快,哪里听得进韩厥的话?韩厥无奈,劝告赵朔逃跑,三十六计走为上。哪知赵朔不怕死,决意不逃。他与韩厥约定,“子必不绝赵嗣,死无恨。”

            屠岸贾挥舞屠刀,切瓜剁菜一般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皆灭其族”。真是无毒不丈夫,他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熟料,冥冥之中却有变数。

            赵朔族灭时,其妻“有遗腹,走公宫匿。”“居无何,免身,生男。”屠岸贾权势炙手可热耳听八方,他知道了这件事,岂肯善罢甘休?他领人大“索于宫中”。俗话说在人屋檐下,焉能不低头?赵朔夫人胆战心惊,却也束手无策,只好“置儿绔中”,听天由命了。

            说来也真神奇,这个小孩如有天助,命不该绝,他居然安处绔中不哭不动,配合他母亲瞒天过海,躲过了这次大劫。

            赵朔夫人明白,屠岸贾不会就此罢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朝夕不保,这可如何是好呢?

            以后就发生了几千年来久传不衰催人泪下的“程婴救孤”的故事。

            程婴是赵朔的友人,公孙杵臼是赵朔的食客,他们两个决心救下这个命悬一线的可怜的孤儿。

            做一件事情,光有决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切实可行的计策。

            他们从别人家抱了一个婴儿(豫剧《程婴救孤》中说是老程婴他自己的儿子),藏在大山里,然后程婴“告密”,“出卖”了这个所谓的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屠岸贾们终于得偿所愿,杀死了这个婴儿并公孙杵臼。这一段,太史公描述得惟妙惟肖,相当精彩,程婴、杵臼他们两个配合得可谓天衣无缝,堪称天才的表演艺术家。程婴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一个见利忘义胆小如鼠的卑鄙小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矣。杵臼则义愤填膺,“程婴小人哉!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并呼天抢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他们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演得多象呀!神仙也看不出破绽呀?

          “赵氏孤儿”保下来了,然后是老程婴漫长的十五年含辛茹苦的精心抚养,当年的不谙世事的襁褓中的婴儿出落成了一个英姿勃勃的少年。景王疾,梦说是赵家的祖先作祟,因为他们的后代受了天大的冤枉。景王追踪此事,赵朔夫人(晋成公的姐姐景王的姑)这才借此机会旧事重提,把屠岸贾不请而诛赵家之事向景王原原本本地述说一遍,并把她的一直暗中寄养在老程婴家的儿子——英俊少年赵武给景王相认。

            赵家遭受的不白之冤终得昭雪,赵武继承祖业,大有作为。许多年后,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灭亡,化为云烟,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战国时期。

            在这个故事中,不知是太史公的疏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原曾与赵朔有生死之约的韩厥后来却没有一句下文。

            为主人甘于赴死的公孙杵臼,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百折不回万难不辞的程婴,他们的忠诚,他们的正义,正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记·赵世家》 ,讲述 《赵氏孤儿》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td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