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不是所有人都能读的起书的,但读书人都特别努力,因为除了读书之外再没有可以如此快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方法。
古人读书多是从很小很小开始。有人天资聪颖加上运气好,读个十几年、二十几年便能考中了。当然也有人一读就是几十年,考了无数次、次次不上榜,读了一辈子、终身不得志。所以才会有今天课本上“范进中举”这样的例子,学生们读起来像是一个笑话,若是把同样的故事往自己身上套一套,却又笑不出来了。
相较而言,今天的年轻人显得幸福很多。虽然也是从很小很小开始读书、也得读个十多年,不过今天的物质条件自然比从前好不少、教育资源也比那会儿丰富许多。那些“凿壁偷光”的、在庙里借着长明灯读书的人如果来到今天,不知得轻松多少。
今天我国有“九年义务教育”,读书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成为了人生的一个阶段。中国新一代的少年几乎全都整整齐齐坐在自己的教室里,接受自己的课程,学习自己的知识。
读书人多了,想要“中举”就显得更难了。
现在的考试已不算是科举制度,大小考试学生们从开始上学起都经历过许多。较不那么重要的有如月考,较重要的有如学期考试,最重要的有如中考、高考……走在街上采访一个小学生,你问他:“读书是为什么?”他说:“为了小学结业考试考好些,方便上个好初中。”再问他:“读一个好初中做什么?”他说:“方便考一个好高中。”又问他:“考一个好高中做什么?”他说:“方便考上好大学。”再继续问,他会答:“为了找份好工作。”问到这里,话题就该终结了,因为若再问下去,也多半得不到什么其他答案,无非是“能赚多一点钱”、“能生活的轻松一些”——总不能指望有人回答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
当然,也偶尔会听到类似于“为建设国家做贡献”一类的答案。不过总而言之,无论答案是什么,都与“读书”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
从古至今,有人读书是为了权利,有人读书是为了金钱,也有人想通过读书改命。
读书嘛,就有了学识。有了学识嘛,才会被人重用、才有官当、有钱赚。
有一名当代迷惘的学生,也在读书,也被人问过为什么要学习,也有过类似如上的答案。可这名学生至今没有想明白:若是要做官,要做什么官、怎么做官、做什么样的官;若是要赚钱,要赚多少钱、怎么赚钱、赚谁的钱;若要建设祖国,要将祖国建设成什么样、怎么建设、从哪里开始建设……
这些问题好像问得很详细,却很难作答。
这名学生去问了同学,同学说想要实现梦想。一个同学说想做银行家,所以要努力学习。这名学生问:银行家是什么?那名同学答:赚大钱的人。所以银行家究竟是要做些什么的呢?还有一个同学说想做老师。这名学生又问:为什么做老师?同学答:教书育人,可以受人尊敬、桃李天下。那么老师具体些还需要做什么、还可以获得什么呢?
询问无果,想也想不出来。这名迷惘的学生只好继续毫无目标的学习。他也不太清楚自己的梦想,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考上一所好高中、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
学生很努力,但他终于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在为什么学习。
学习可以获得知识,不说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也不至于做一个贫瘠的人。学习不一定能逆天改命光宗耀祖,但可以让他以不平凡的视觉走过平凡的一生。学习不一定能为国家做贡献,但至少能保证做好属于自己的一份、不拖后腿。学习不一定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但如果每个人都学习,人类的平均文化水平倒是可以往前迈进一步。
学习创造了更多可能,虽然不一定带来多少选择,但至少能让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选择可以做。学习可以拓宽眼界,虽然不一定比他人更有远见,但至少可以在时间与空间的横纵坐标轴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点,并且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古今中外无数个像自己一样的点组成的,不茫然也不孤独……
这名迷惘而努力的学生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成功的银行家或者别人口中的名师。更多人只能成为银行职员或者某个不知名学校的教员。就像人们说“之所以有英雄站在舞台上,是因为台下有鼓掌的人”,显然鼓掌的人比英雄更多,所以有人说“要成为自己的英雄”。
成为英雄不容易,但成为“自己的英雄”又谈何容易。每个人都在以第一人称的视觉生活,理应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但也不是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英雄。
想到这里,这名迷惘的学生对于长久以来自己一直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总算有了一点答案的轮廓。
书中说“生活不止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名学生想着,读书大概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学校日复一日上课考试写作业,回到家预习复习背书……个子在长高,黑眼圈也一天一天沉重,忙碌而疲惫。把这样的忙碌和疲惫在离开校园之后,多半会伴随我们有限的一生。
在这名迷惘的学生眼中,学习的意义大约就是在这样忙碌疲惫而有限的一生中,让我们赏到赏不到的景,体会体会不到的情。
有网友说,我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在不从事相关职业的情况下,多半一辈子中只会在学校里用到——没有人会在买菜时用三角函数或者微积分,也没有人同别人交谈时张嘴就是文言文。
学习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平日里了解不到的、世界其他的模样,就像我们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在买菜和谈八卦时永远得不到一样。
这名迷惘的学生现在有了答案,虽然这个答案朦朦胧胧只限于轮廓、虽然这名学生仍然不太清楚学习的目的。
不过现在他有了新的目标:在名次与分数之间,他选择捧起了手边的课本:
足够高的分数和足够好的名次可以让他进入高等学府,高等学府之所以高等,是因为里面历届的学生都有足够高的分数和足够好的名次。
考试考的内容无非是知识,课内的、课外的、记得的、不记得的……与其于关注自己的分数和名次是否能够达到理想中学校的录取分数,不如低下头来看看书,读读笔记,读读那些课内的、课外的、记得的、不记得的。做好准备,丰富自己,无所谓机会来不来——若不来也求不来,但无形间自己已经为了抓住机会而进步了许多;若来了便一定能抓住,哪怕抓不住呢?也一定不会后悔。
所以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不清楚,不明白,待解。不过谁爱解谁解去吧,这名迷惘的学生表示,想到这里已经够了,自己已经不想想得再多、也想不到再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