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有读者留言聊起关于选择工作和谈薪水的事情,比如:“毕业不久出来找工作,没面试几次就被忽悠,稀里糊涂的进去了一个公司,结果一进去才发觉,与自己想象的差别太大,说好给的薪水,一而再,再而三地砍价,没有兑现...经过了一轮轮面试,终于到了谈薪水时,发觉自己却软了,才明白原来招聘贴上的薪资标价都有些虚高。”。
大概就是如上这样的困惑,近些年都在同一家公司,本来都已经有些忘了找工作的感觉,这一聊起又回想起了早年的求职经历,当时我应也是有过类似的困惑与困境吧?
既然是找工作,自然希望找份「好工作」,那就从好工作说起吧。
好
在我刚从学校走出的时候,父母那一代人眼中的「好工作」有几个关键词:稳定、安逸、知名。经历过动荡的年代,才知道稳定的可贵,而哪个父母又希望自己的子女过于辛劳,所以安逸仅次于稳定,而工作单位的名字如果对于父母一辈都是耳熟能详的,那当然是既有面子了,又会感觉安心。
所以,当时符合这些关键词的好工作在上一代人的眼中便是:公务员。而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好工作在同学中间流传的关键词是:光环、高薪、安全。得是外企,最好是世界 500 强,才称得上有光环,当然薪资也是极具竞争力的,安全感更没得说。
当年我在广州毕业,进外企有一个门槛,得英语(口语)好,英语实在不行,如果是香港的公司粤语好也行。所以,我就一直无缘于当时的好工作 —— 外企。如今,十多年后再回首时,一些曾经的外企,有破产倒闭了的,有撤出中国掀起裁员潮的,不禁唏嘘。
前阵朋友圈转了一篇读库的热文《正在消失的一个字眼:好工作》,如果你心中对好工作的定义如我们父母那一代,追求稳定与铁饭碗,那么就如文中所说的:“找一份好工作,骨子里图的是恨不得可以不工作。”。如果追求的如我刚毕业时一般,短暂来看光环、高薪、安全都是有的,但你得明白泰坦尼克号也是可能沉没的,没有什么可永久持续下去。
良禽择木而栖,但现在所有的树木都是速朽的。我们一直希望可以寄身某个单位、某个机构,但这种依附关系已经靠不住了。是我们本来就不应该有这种“依附”的想法,只能依靠自己。
每个人对好工作的定义都不会一样,甚至因人而异。而我所认为的好工作,首先得是你喜欢的工作、干得开心还得有点带劲的工作,让你的梦想或情怀有所寄托的工作。但也许出于生活所迫以及个人能力的限制,一开始你没那么多选择。所以,努力就是为了将来有得选择。
找
想清楚了心中的好工作,你还得找到它不是吗?找到的前提是你得知道吧。
今天的一些知名互联网或 IT 民企取代了曾经的外企,成为了好工作的候选。你知道哪些公司,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公司的?比如,下面是我知道的一些公司,以及我看待的方式:
- 万亿美元级:空缺
- 千亿美元级:阿里、腾讯、华为
- 百亿美元级:百度、京东、小米、滴滴、网易、微博、新美大、携程
- 十亿美元级:陌陌、唯品会、360、新浪、汽车之家、易车...
- < 十亿美元:各类还在努力成为独角兽的创业公司...
是的,我是用市值(已上市)或估值(未上市)来看一个公司的,不同的级别反应了它们所处的阶段。有些公司的发展可能还在上升阶段,有些可能发展上升过后又回落了,甚至掉落了一个级别。它反映了公司发展的一个动态历程,为什么要这样看呢?因为我看的是平台。竞争如赛跑,个人能力再强,起跑加速再快,能有开车的快吗?不同的平台就是不同的车,而有些平台甚至是火箭。现 Facebook COO 桑德伯格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前 Google CEO 施密特劝她加入时的情景:
When companies grow quickly, there are more things to do than there are people to do them. When companies grow more slowly or stop growing, there is less to do and too many people to be doing them. Politics and stagnation set in, and everyone falters. He told me, "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you don't ask what seat. You just get on."
当公司在飞速发展时,事比人多(事业自然也会突飞猛进)。当公司发展较慢或停滞时,人比事多,办公室政治就会出现。他告诉我:“如果你得到了坐上火箭的机会,别问是什么位置,上去就行。”
平台能帮你取得绝对优势,而个人能力在同一平台上帮你取得相对优势。平台自身也在竞争和成长,要借助平台的优势就要和平台一起成长,平台的加速度才能叠加到个人的身上。这正是最困难的部分,因为现在好的平台,未来几年是否还好呢?你登上的是泰坦尼克号还是阿波罗登月飞船?
多为自己增加一些候选,然后分门别类,再匹配自己的能力、喜好、状态与追求,其中才可能有比较适合自己的。然后,就剩下相互选中对方了。
选
任何工作都有优势,也有劣势,没有完美的工作。所以,才需要选择,决断。
七年多以前我从广州回到了成都,而六年多前我来到京东。当时,我正好离职在家,京东正在成都组建研究院,所以自然进入了候选集。那时的京东对于我来说仅仅是一家刚知道的公司而已,在投简历面试期间才大概了解了下。从理性角度来说,我会把一家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列出来对比,京东当时的优劣对比:
- 劣势
- 并不知名
- 也不高薪
- 地方偏僻(无公交,的士都不清楚)
- 福利几无(仅有十元餐补吧)
- 优势
- 不出差
按我当时的状态,人近三十,三无人员(房、车、女朋友)最迫切的需求其实是一个稳定的状态,而前几份工作都是因为长期各地出差积累起了一种致郁的状态。就这一个明显优势影响最大,其他方面如今回想可能都是靠感觉来的,比如业务不是做外包项目,因为曾经做过外包项目,感觉不好,有本能的反感。
这个选择有很多运气的成分,但有时候选择,也没法仅仅简单理性地做算术。真正重要的因子,会因人而异。当时于我言最重要的底线是不长期出差,也不想做外包业务。这两项正好都满足,其他的都能克服。现在回忆起来似乎很清晰,实际当时根本没想那么清晰,仅仅是意会到了吧。那时的候选集里有更高薪的,但要出差,也有位置更好的(天府软件园的),但业务是做外包。所以,看似偶然的选择,也有必然的成分。
决策,就是先用科学的方法,用理性去各种衡量,都还举棋不定时。那就让感性的意会来拍板吧,这样做出的选择,最后证实错了,你也能心甘情愿的认了。靠其他任何理性或科学算法机械做出的决策,最后证实错了,你终将感到不甘与遗憾。
还是那句话:做当下满意的决策,未来回头一看多半不是最优决策,但也不遗憾。最优选择路径都是从后视镜里才能看到的,你现在只能往前走。
钱
终于到了谈钱的部分,这是找工作最敏感也最刺激的部分,但我想很多人都有些怯于理直气壮的谈钱。这种“怯”我猜可能一方面来自于不自信、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市场价格没有了解和把握。
同样工作经验的人,不同的公司也会给出不同的市场价格。怎么知道公司给你开出的 offer 的价格是合理的呢?也许正好你的朋友圈里有一个该公司和你差不多的人,但你也不好直接去问:“你一个月挣多少?”。这多少有些敏感,而且很多公司也会禁止员工谈论薪资。
也许换一个问法:“你看,你们公司三年经验的开发,12~13K 怎么样?如果不合理,你觉大概什么范围合理呢?”。无论对方给出的范围是多少,在你给招聘方还价时都可以适当增加个比例,比如 10%,因为从人性角度来说,没人那么乐意去帮助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人获得一份高于自己的薪资回报。
为什么你是在还价?对,你不要先开出一个具体的价格或范围,无论用人方怎么要求你提供一个期待的薪资范围,你都只需要回答按公司的薪酬制度,让对方给你一个符合你级别的薪酬定价看是否满足你的期望。如果落在你的期望范围内,你就再直接还一个具体的价格(不要范围)就好,这样就无需担心公司过于压低你的工资,因为都走到了谈薪酬这一步,大家都付出了不低的沉没成本,再考虑时间的因素,一个正常的公司都不会跟你太纠缠了。而一个不正常的公司才想着要去人才市场上抄底,这样抄来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价开低了,心委屈了,还能好好工作么?
人人都想要高薪,但有一个事实也许我们要想明白,市场长期是有效的。所以,你现在的能力一定有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有时会出现远高于市场价格的机会,那么这样的高薪是可持续的么?有些公司为了抢时间和机会,也会开出完全超出合理范围的价格吸引人过去。曾经就碰到过这样的故事,创业公司开高薪挖人过去,半年时间资本的风停了,公司业务没能做起来,然后整个部门解散了。之后再出来回到市场上,其实已经找不到这样的高薪机会了。
所以,谈一份好薪水的关键不在于有多高,而在于不委屈。然后就可以忘了去比较薪水,专注去提升自身价值,价值上来了,价格自然会跟随的,市场长期来看总是有效的。
...
开头的例子里,已经谈好的薪水,后面还再三砍价,这样的公司显然是不正常的,应该主动止损。即使勉强接受心也是委屈的,没法好好工作了。最后的建议,不要裸辞后再找工作,这个错误年轻时我连续犯了三次,感觉损失了好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