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

作者: 刘益清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13:19 被阅读22次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涌现出了一大批湖湘子弟。之前一直单纯的以为原因在于崇山峻岭好革命。直到读了曾国藩的传记,才恍然大悟。早在民族民主革命前50年,由曾氏兄弟和左宗棠领导的湘勇转战中国。这批人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得风气之先,当他们解甲归田,其经历影响了后世子孙。同时以王夫之,曾国藩为代表湘籍学者倡导“经世致用”并身体力行。这些都深深影响到了后来者。因此,当历史潮流向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湖湘子弟开始纷纷崭露头角,并扛起近代革命的大旗。

            曾国藩,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封建王朝末期最为杰出的士大夫代表。以儒生身份入仕,因局势所需投身军务。终其后半生,勉力维持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被后世众多风云人物所推崇。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曾国藩家书深受国人追捧。大家急切想从中找出有效的立家之本。但不知为什么,一阵风过后,就沉寂了。想必是因为,追捧因图书机构策划而起。但读曾氏家书的后发现,从中并不能总结出持家的金科玉律。至于专家学者们总结出的“耕读和孝悌”,又完全不知道怎么践行。总归又落到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的玄学中去。

            其实,要了解一个人的某一思想,单就其部分经历或者文章来考量的方法是不足取的。因为所有这些都还涉及到他所出的时代环境。只有放在大背景下,才能理解某一意义。《曾国藩传》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全景展现了曾国藩的传奇一生。其实,真正说起来,曾国藩的一生也不算传奇,他本就是中庸之人。前期治学,以平庸资质刻苦攻读,鱼跃龙门之后尽职为官,得上级青睐,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如果不是那场几乎摧毁清王朝的大型农民起义,估计曾国藩的命运也会如中国历史上的众多优秀官吏一样隐藏于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

            清朝半壁江山摧垮之下,曾国藩回乡办起湘勇,从零起步,于屡败屡战之后终于镇压了农民起义,并走上权力的最高峰。其实就同农民军的战斗,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多,谋仰仗众多幕僚,武仰仗所募湘勇。他本人似乎消隐在这一系列斗争的后面,完全不见其出彩之处。从小说来看,虽以曾国藩为主角,但就故事性及可读性及传奇性却完全不如彭玉麟,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等一干人物的经历。看起来,曾似乎是成了传记中最可有可无的人物。但真的就是这样吗?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曾国藩最为后人推崇的地方,恰恰就在这里。曾国藩能洞察世事,将自己平时所学和实际联系起来。他知道如何处理各种关系,以及如何识人,用人。他只是作为一个精神主导,看似所有事情都非他所为,但其实他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离开他,整个团体便不复存在。由于他的特殊魅力,众多当世英才甘心为他驱使。围绕着自己,曾国藩无形之中以自己的影响力建立起一张巨大的网,这张网则直接影响了清政府的命运。

          刻苦治学,克忠职守。曾国藩是一个很本分的人。从他的经历不难看出,他一生刻苦治学,总是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态。即使后时期位极人臣,对待治学,他的态度依然如故。也正是这个原因,他赢得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尊敬。同时,入仕之后,他勤奋为官,克忠职守。把忠字放在首位,这种理念贯穿了他为官的后半生。他感激清王朝对他的知遇之恩。到了湘军鼎盛时期,他几乎可以至少是划江而治,但他的选择却是裁撤私家武装,功成身退。全天下最难的事便在于始终如一,但是曾国藩做到了。这点应该是对后来人最大的启示了。

            善于识人,察微知著。孔子有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数千年来,能准确做到这点的人很少。而具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智的更是少之又少。曾国藩可谓是代表性人物。从湘勇的选择,到将领的物色,曾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风云际会,曾的身旁集聚了一大批当世英才。这些人后来活跃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比较突出的如李鸿章,刘铭传,彭玉麟等。曾非常善于从小处入手识人。他对刘铭传的判定成为一段佳话。乃至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都说,曾打仗不行,但是识人用人,几乎无人可及。左宗棠也都有同样的评语。

            恪守纲常,政教为先。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代表,曾一生恪守儒家纲常。为国尽忠,申孝悌之义于族,并极力践行。这些理念也常见于曾的家书之中。曾的一生中,对自己的弟弟及子侄们常常循循教导。曾的表率作用,才是曾氏家族后期长期兴盛不衰的一大原因。对于湘勇的募集,曾以亲朋同学为纽带,从穷苦百姓中遴选,并申之以大义,待之以子侄。忠孝理念的灌输,及曾的真诚相待,极大的提高了湘勇的战斗力。至于后期,曾裁撤湘勇,用他自己的判定是说“湘勇暮气已沉”。一是因为湘勇的急剧扩大,使得相应政教培育跟不上,一时良莠不济;二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曾也不怎么敢大肆的做政教,因为这更像是私人武装。他深知,兔死狗烹,功高震主的后果。

            视野开阔,不囿时代。曾国藩一生敬仰王夫之,并有多次拜访王氏后人,并为王的遗稿做序。王的经世致用思想极大的影响着曾国藩的一生。若非王的影响,估计按照曾的秉性,他应该会是一个顽固的程朱理学的继承者。曾后期在两江任上,力主送送幼童赴国外学习,并最终获得清政府批准。就此拉开西学的大幕。同时,曾以年迈之躯,推动中国轮船事业的发展。对于自己孩子教育,曾也没有囿于时代理念,他并有引导孩子们进入仕途。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喜好进行选择。或许站在相位的他早已看透了时代,后世们将面临的变化,早已超出以往历史,而非简单的改朝换代那么简单。

            曾国藩,仿若以一人之力给湖南打开了一扇大门。这里面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济济人才。他更像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使者,承担着他的历史使命。当以镇压太平天国为契机,曾国藩悄然打开了湘楚大门之后,这片神奇的大地便接连不断的向外批量输出人才。璨若星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何卜可:有人捧曾是“千古完人”,是中国最后一位“圣人”,令人肉麻,十分可笑。且不说曾是不是佩得上这封号,在21世纪的今天还吹“完人”捧“圣人”,这头脑也太陈旧了,互联网时代可能找不到这样高大上的人物了。
        刘益清:因缘际会,曾站到了那个位置。至于后世评论,角度不同而已。至于“完人”“圣人”之说,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文字都是程度性描述,无法量化。人皆凡人,有血有肉,犯错不可免。只是后来人看,往往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容易走极端,如此而已。

      本文标题:读《曾国藩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dc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