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古文的劝人智慧,读完我细思量久,感慨颇深,原来劝人这件事竟然是这么的充满智慧!
故事背景是,战国时秦国在趁赵国新旧王权交替的间隙,派兵攻打赵国。赵国不能抵抗,赵太后又舍不得拿自己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求齐国出兵相救,最终被触龙劝说成功的历史典故。
赵太后丈夫(赵王)刚去世不久,现在群臣又要劝谏她拿自己最疼爱的幼子送去齐国当人质。假如你是赵太后,你愿意吗?
即便你深明大义,即便你懂得国家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安危,你也难以接受这么短的时间内两位最亲的人离自己远去。
尽管各个大臣头都磕破,玩命死谏,太后始终都不接受这个建议。甚至放出狠话来——谁再敢提这事了,她就将唾液星吐到别人脸上!(听起来好可怕哈哈,佩服古人实事求是、毫无保留的记叙史实的精神)
群臣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为国家尽忠冒死进谏,为什么太后就是听不进去?国家还是你赵家的,到底你是想保自己儿子一时,还是想让赵家王权世世代代继承下去,太后这种紧要关头你咋就犯糊涂呢?
大臣们想不明白......他们当然不会明白啊,他们如果真明白就不会采用这种劝谏的方式了。身为太后,难道看不懂国家更重要吗?可是她舍不得自己年幼的儿子啊!
生活中也一样,有时候你苦口婆心为别人好,可就是劝不动别人。别人当然知道你是为他好,道理他都懂,但是他还是迈不过自己那道坎儿。
这时候,有个在当时最具劝说智慧的人出场了。他叫触龙,年纪跟太后一般大。
太后听说又有人来劝谏,已经做好了将他大骂一场的准备。
哪知触龙拜见完太后,竟然半字不提劝说的事。他说,老臣我年事已高,多次想来拜见太后都因腿脚不便而放弃了。不知道太后身体状态如何?
太后说,还可以,就是每顿只能吃粥了。触龙就说,我之前也是这样,现在我强迫自己每天散步三四里,这样就能吃更多了。
太后脸色开始慢慢和缓,放松了对触龙劝说的警惕。
用现在的话来说,触龙情商很高,我甚至觉得他擅长心理学。他将朝堂上原本气氛紧张的君臣商议国家大事的气氛,转化成了两个老头老太闲话家常的轻松氛围。气氛融洽的谈话氛围,往往是你劝人成功的前提。
触龙这时候又说,我年事已高,幼子却还这么不成器。日后离世我都放心不下他,想给他在宫里谋一份差事,哪怕是一名侍卫都行。
太后说,男人也这么疼爱自己的儿子吗?
触龙说,有时候比女人疼起来更厉害!
太后笑着说,还是女人更疼爱吧。
触龙见太后已经彻底放松了警惕,开始慢慢转入正题了。他说,我觉得您更疼爱你的女儿啊!
太后说,不不不,我更疼爱我幼小的儿子。
触龙说,当初公主远嫁燕国做王妃,您还说希望她永远都别再回来,好让她的子孙在燕国继续为王。您看,你为她计划得多么长远呐!
这个时候,太后面色羞愧,开始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了。于是说了声,那就按照你说的办吧!(即把她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人质,换来了齐国救兵)
故事是讲完了,但是劝人的智慧我却并没有说完。
说服,最高的境界是:我不直接反驳你、辩倒你,而是通过支持你的观点,让你来信服我所说的观点。这大概就是这个故事所要阐述的劝人的智慧吧!
其实从古到今,劝人一直都是一门大智慧。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很多古文都讲述了劝人智慧的历史故事,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舌战群儒》、《曾国藩勤王》等。
大多数人都觉得劝人很难,而且吃力不讨好。其实大多是没有掌握劝人的方法,看完触龙劝说赵太后的故事后,我仔细研究整理了几个切实有用的劝人法则。
找共同点,试图与对方站在同一立场
触龙一出场并没有直接跟太后直奔主题,而是通过用自己都太后年纪差不多来拉家常。然后他又用自己和太后一样,都有一个年幼且不成器的儿子作为共同点,将自己置于太后同样的立场。这样后面他说的话,才不会让太后产生抵触情绪,太后才更愿意相信他。
先肯定他的做法,增强信任感,稳定住别人的情绪
这个也是我们劝人的时候要注意的。如果你开始就对别人大加批判,别人压根就不会听你继续说下去了。相反,如果你一开始先肯定别人的做法,让别人的情绪稳定下来,既增强了你们之前的信任感,也给了后面让你劝说他的机会。
风险嫁接,保证最终的风险完全由自己承担
这个方法可以说是销售最常用的手段了。前些日子我回武汉买房,由于预算不多看了很多喜欢的房源但算下来首付费用都超出了预算,最终都搞不定。最终还是决定找熟人中介,怕被人坑钱倒是在其次,最主要是他许诺我他会帮达到我的目的,比如“xxx 钱都包他身上这种话”。
他承诺最终风险由他承担的做法是聪明的,既增加我对他的信任感,也形成了我对他的依赖感。因为后面我都不再找别人了,我怕别人可能都搞不定。
激将法,用反面的例子来刺激他
我能记起的,用激将法例子来劝说的大多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这个手段高明,三国时多见于诸葛亮身上,但是操作难度大,稍有不慎可能适得其反。
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来东吴说服了孙权联刘抗曹,但是掌兵的大都督周瑜却故意持反对意见刁难他,主张宜降不宜战。诸葛亮深知周瑜并非常人,直接劝说必定作用不大。于是他反过来劝说。他故意装作不知道二乔身份,他说降曹他有一条妙计,只要把他们送到曹军那里就能换取东吴的生存了。
周瑜向来心高气傲,那里咽的下这口气。他一听说曹操竞是冲着自己老婆来的,于是立马同意联合刘备抗曹了。
敏捷式说服,走一步,然后再沟通,再走一步,再沟通
这个敏捷式说服跟软件工程里提倡的敏捷开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曾国藩勤王的故事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因为我印象中并没有选入课本作为学习内容,但是这个故事劝人的智慧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清末由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统治,遭受了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当时咸丰帝一边慌忙逃命,一边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曾国藩派猛将鲍超带领湘军北上勤王。
由于当时鲍超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就快打到贼寇首都南京了,如果这时候曾国藩让他撤军北上勤王,不仅之前的心血功亏一篑,而且还容易被北上的洋人和太平天国叛军南北夹击。于是这时候曾国藩想写信劝皇上,但是又怕皇上不采取他的意见,于是召集收下的宾客一同商量。
这时候他的手下李鸿章就给他出主意说,这次洋人千里迢迢,远道而来进攻我们无非是为了金银财宝,肯定不会伤害皇上的性命的。你直接劝说,皇上和那些朝廷大臣肯定会说你贪生怕死,违抗皇命拒不护驾。你不如回一封信,说鲍超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任务,让皇上重新在你和另外一个将军中挑选一个人前去赴命。这样一来一回,估计都不用再劝说皇上了,那个时候大局已定你就没有北上勤王的必要了。
最终事情果然如李鸿章预料的那样,咸丰帝毫发无伤,事后要没有加罪到曾国藩头上。
巧用”第三方“来帮助说服
这个第三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说客。有时候请说客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说客说服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同被说服者的关系特殊,他说的话别人更容易听得进去。这个比第一个方法刻意找共同点,而站到同一立场来建立信任感的效果还要来得更自然,效果一般也要更好。
每年过年回家走亲访友,都会被当说客去劝说我的这些表弟表妹们好好读书。每个人的父母都劝说自己孩子要好好读书,以后才能出人头地,成为有用的人。可是几个孩子听进去了呢?好像是自己父母会害他一样。
我劝说的时候,一般会问他们最近功课忙吗?学习吃不吃力,如果感觉到累,可以跟我吐槽一下。这个时候我再根据他们的情况对症下药,用我自己上学的经历来说(忽)服(悠)他们,以此来取得他们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容易,这么轻松啊!
我首先让他们明白学习并非一件多难的事,只要找对方法。后面我再去跟他强调学习好,对自己以后有很大的帮助,并用自己亲身经历来作为例子。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多玩也只多玩得了这几年,而以后的一生挣钱都非常的辛苦,都没有多少时间来玩了;相反,如果现在好好学习,苦也只苦得了这几年,后面一生挣钱都容易,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玩自己想玩的。
没想到他们请我当说客之后,他们的孩子读书更用功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不少。很多时候,第三方说服作用是最大的。
态度温和,含蓄委婉,以自己亲身经历说教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说教的故事。
齐威王荒废朝政,而且还以从别人耳中听说的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为由,不准人随便提意见。邹忌听说后,当面拜见齐王说,我的妻妾和宾客都说我比城北的徐工更美,我也一直这么以为。直到我有天照镜子,我才发现我其实并没有徐工美。
邹忌接着还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妻子说我美是因为爱我,妾说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正因为这样我才一直都被蒙在鼓里。其实齐王你可能也是这样的。如今齐国地大物博,城池百余座。您的妃子和近臣都偏爱你,朝中的大臣都惧怕你,齐国的百姓个个都有求于你。所以大王你受的蒙蔽肯定比我还要大啊!
最终齐王奖励劝谏,广开言路,齐国也越来越富强了。
不得不说邹忌确实聪明。他首先将批判自己被蒙蔽,然后将齐王与自己作对比,明着没有说齐王任何不是,但是最终却说服了齐王要虚心纳谏,可谓是将劝人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劝人无非就是这几方面:
- 以理服人。“专家说,成人抽烟的比不抽烟的少活14年,你别抽烟了”
- 以情动人。“为了我和孩子的健康,别抽烟了好吗?”
- 以利诱人。“如果你戒烟,我给你换一台电脑!”
- 以危唬人。“如果你在不戒烟,咱俩就没有以后了!”
- 以威压人。让他体检,医生说:“你如果在抽烟,小命恐怕要不保了。”
劝人是一门大智慧,是一种说服能力的体现。它不仅是销售行业的必修课,更是我们做人做事,处理矛盾冲突的重要法宝!
当代港剧里的一些劝人桥段,句句你都不陌生
TVB 不止会煮面,这8套劝人金句你值得学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