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兄妹俩正一唱一和地向爸爸描述医生是如何给他俩打疫苗的。一旁的妈妈暗自惊叹孩子的观察力,连医生如何先推针排空气都看在眼里,而且当时整个场域都充满了打疫苗孩子们嚎啕的哭声,却始终没有影响他俩的观察。
兄妹俩两只胳膊都打了针,但即便很怕疼的妹妹,这次也显得很淡定。
当我和爱人一起讨论应该如何陪伴孩子面对打针的恐惧时,儿子突然提议说:妈妈,你应该把你的方法分享给更多的人。
当下觉得这个提议不错,那么我试试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30082/bb36e8fe6c93ea41.jpg)
当我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要开始打疫苗时,每次去打疫苗之前我都会先告诉他,哪怕表面看起来处在混沌中的婴儿,似乎听不懂。
而且从不向孩子提要求:你要勇敢,不能哭。
不,正好相反,我告诉他:如果你觉得疼,可以哭,但是不能躲。
每次打完针孩子哭时,我只是把孩子抱到相对安静一点的地方,让他尽情地哭出他那份恐惧,偶尔会有一两句安抚的语言:是的,很疼,哭吧,妈妈陪着你。
如果孩子一到那里,感受到场地的紧张,还没打针就先哭起来时,也是会稍微把孩子抱开,并跟他说:是的,有点害怕。妈妈抱着你先哭一会儿吧。
差不多这就是我陪伴孩子打针的模式,允许孩子每一次的哭,哭时帮他说出心里害怕的那份感觉,然后给予安静的陪伴。
不拿别的孩子跟他对比,不用任何物品转移他当下的感受,不要求,不取笑,不威胁,也不哄骗。
只是提前如实地告诉他将要发生的事儿,然后在孩子出现情绪时允许和陪伴。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30082/cfbbad20a68f46e8.jpg)
提前告知,是为了让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儿,有一个心里准备的时间。不仅仅只是打疫苗,任何不在日常中突发的事件,我们都会提前先告诉孩子。
孩子的世界跟成人的世界是不太一样的,初来人世,有一个基本规律的生活,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因为他可以学着去预知接下来发生的事儿。有了这个基本的安全保障,孩子才能慢慢学会去应对更多未来突发的事件。
允许孩子哭,是尊重属于孩子的感觉。对于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打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儿。
就比如,突然把你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那里有一个黑乎乎的洞,进去和出来的人都散发着恐惧的气息,那一刻的你,怕不怕?
对于未知的不安全感,我们天生都会恐惧,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
那么允许孩子在感到害怕和痛苦时哭,此时的哭不是一种伤害,是让他当下的感受有一个出口可以流淌。
只要每一次你都允许他的哭,安静地陪伴他的那份害怕。
那么孩子通过每一次的哭,他的心里空间就会逐渐地扩大,不仅他的肉体开始能去承受打针时的那份痛,他的心里也能装得下整个事件。此时遇到打针(验血)之类的事,他能表现出一份淡定,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
但是,如果一开始你害怕孩子害怕,就开始捂住孩子的眼睛,孩子一哭,你心里就开始焦虑,小的时候哄着,买颗糖骗着。
不让孩子完整地去体验和经历那个事件。那么孩子的恐惧就一直还在心里,不是说他吃了糖得了玩具不哭了,恐惧就没有了。
当他的恐惧还压在心里,等他大一点打针还哭时,养育者却开始要求他要勇敢,拿别的孩子跟他比,甚至取笑他的胆小,这些除了不断的否认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害怕继续压下去之外,对孩子真的一点帮助都没有。
也许有一天,孩子长成了大人真的再也不怕打针这种“小事儿”了,但他却很可能与自己的感觉隔离开了,或者变得麻木,或者不断地逃避,无法去正视自己的感觉,也不知道当某些感受引发了情绪之后该如何去照顾自己的情绪。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30082/1a52707105a8e578.jpg)
本文原意是想说清楚如何陪伴孩子面对打针的恐惧。但生活的每一件事儿都是息息相关,而非独立的。你会发现不仅仅只是打疫苗这件事,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说的就是如何陪伴孩子的每一次情绪,而在这之前就是做为一个人,我们如何去陪伴和照顾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们能先完全熟悉和觉察自己的情绪,能够允许、倾听和照顾自己的情绪。那么当孩子出现情绪时,我们才能试着去理解孩子,给他一份自我情绪流淌的空间,允许孩子情绪的崩溃,等待他在哭声里自我修复。这才能协助到孩子的成长。
阅读这篇文字的你,如果你刚好是一位养育者,又刚好因为养育而开始走上自我成长的路。你会发现,所有的养育问题,最后都必定会回归到原点,回到自我身上。
这就是为何我不太敢写育儿的文字了,因为即便是再成功的案例,那也只是我的个案,而每个孩子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养育的钥匙却都握在每个养育者自己手里。
只有当一个人真的愿意去了解自己,并开始学着去自我觉察时,才会开始学着去留意,比如每一次感到烦躁、焦虑、愤怒、委屈……时,自己的状态是怎样的?会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处理?
然后在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后,停一停,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看看自己怎么啦,自己的什么需要没有被满足,是否能够不指责也不自责,只是给予那份情绪以理解。
这就是我们在学着照顾自己的情绪,而当作为养育者的我们开始懂得如何去照顾自己的情绪时,那么我相信,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我们也知道如何去照顾我们自己的孩子,用独属于自己生命特性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是你无论如何不会忘的。
如果我们的情绪能自然地流动起来,生命没有被太多理不清的情绪困住,那么生命自会散发独属于它的活力和创意。
就像面对打疫苗的孩子,如果没有太多外在的阻力去打压他们的情绪,经过一次次畅快的哭泣之后,他们就会有足够的心里空间去接纳那个事件,然后才不会被恐惧一直困住,才会有能力去观察,即便周围漂浮着不安的气息。
另外,无需要求自己要一步到位,因为我们自己也在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30082/f1c2de1d5932d8d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