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设置了交互岗,理想状态下, 交互设计师是 “用户的代言人”、“体验的捍卫者”,但事实情况如何呢?
相信在职的各位都比较了解现状,产品功能怎么做、流程怎样,基本都是产品经理在决定,而交互设计师已经沦为“线框图绘制员”,这是我们最不愿遭受的处境,该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下面我以一个百万用户级别的真实案例来详细说明,如何通过几个步骤让交互设计发挥应有的价值,使你在拿到PRD之后,对产品架构和流程获得主导权,得心应手的做出令人满意的交互稿。
1,统一战线,弥补信息断层
产品和交互之间最根本的矛盾来自于哪里?其实就是对于业务背景的把握,正因为交互对于业务了解不够深入,就只能往用户体验的角度使劲,而产品经理始终在为业务出力,所以就变成了两个战线。如果交互像产品一样懂业务,就起码能够团结一致,肯定不至于被牵住鼻子。所以第一步,统一战线,主要就是迅速了解业务背景。
一般情况下,互联网公司的常见项目有以下几种:常规型迭代(增删功能或优化),重大改版项目,新产品项目,活动类项目。第一类还好,因为如果有常规迭代的话,说明你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产品团队里,长期维护一款或几款产品,这样的情形,交互设计师对于业务一般也比较了解,很少存在认知断层。
今天主要讨论后几类,这些项目一般发生在需求响应型设计团队中(并没有主要负责的产品,来什么需求干什么活的那种设计团队)。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都是需求方(运营、销售、客服或产品等)先找到产品经理,他们经过分析、思考、讨论,形成了初步方案,然后再找交互来落地。所以你发现了没有,当产品拿着PRD找到你的时候,其实已经和需求方基本达成了一致,而且是在较长的沟通基础上,这时候接手必然意味着信息不对等。
所以这第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做好直接决定了你在整个项目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进而直接影响交互方案的产出质量。
那这一步要怎么做呢?
要消除信息断层,首先是和产品经理充分沟通,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要改版”,“为什么增加这个功能”,“为什么是这样的实现方式”,“我们的用户是谁”,“用户行为数据怎么样”,总之努力做到跟产品经理信息对等,了解业务、了解战略、了解用户、了解当前状况与下一步方向。然后是在有业务方的情形下,一定要直接接触业务方。比如某个需求是运营人员提上来的,那就找到他,聊明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需求,当前的解决方案是如何得到的,是否已经是最优解等。
实例讲解:之前笔者在某电商公司任职交互设计师,有一天某产品经理找到我,直接了当:“我们要做一个新品答题的活动,这里是我画的原型,你尽快做出交互稿给UI,你看2天可以吗?”。这时候如果是初出茅庐的交互新手,肯定就直接拿着产品的原型出交互稿了,但我给他的回复是:“先不着急,坐下来给我说说为什么做这个活动吧”,然后产品便给我解释了活动的目的:因为用户对新品越来越重视,但新品的获知率并不是很高,所以需求方(负责某品类的运营小伙伴)希望通过一个传播性的活动来宣传新品,因为新品往往都有一两个卖点,所以他们认为答题的方式非常适合,即可以认识新品,又可以将新品的特点加深映像。
了解到这些之后,我提出“为了交互方案更加符合需求方的意愿,所以需要与需求方直接接触”的要求,产品经理主动引荐,我问了需求方很多问题,比如“要推哪些新品,预算多少,活动入口在哪里,每次活动推一个新品还是多个,时间规划怎样,预期目标是什么”等等,基本就是全方位了解了这个需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时可能有小伙伴质疑:这样的多方沟通会不会增加时间成本,他们已经基本确定的方案应该也是经得起推敲,直接了解结果是不是更好?其实不是的,都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沟通再充分都不为过,只要不是反复的低效的沟通,都是有价值的,做设计时间长了都会发现,如果不了解最初的目的,往往很难真正解决原始的问题。
2,深入解读,了解产品逻辑
(这一步的前提是产品经理画了原型,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跟产品经理一起构思产品逻辑)
当了解了业务背景和目标之后,就可以详细阅读PRD了,一般情况下,PRD会呈现功能流程与基本的页面设计,有的产品也喜欢将接口等技术指标写进去。
这一步的关键是坚决避免直接开干,要做到不做评判的纯粹的输入。首先是充分了解产品经理的设计方案,并聊清楚各个功能点的细节和背后的目的(结合第一步的业务目标),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然后是前端后端技术能力与限制(交互设计不用太懂技术,但是一定要明白技术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另外是聊明白产品经理的底线,一般情况下产品经理喜欢在界面上堆各种东西,交互设计师喜欢砍掉他们的东西,所以这一步要明确哪些地方有商量余地,哪些坚决不能变。比如之前的实例中,我了解到产品经理的底线就是新品宣传方式一定为答题,这个形式不能改变,其他的像题目如何呈现,分享如何做,这些就可以由交互来决定。
新品答题活动原型-来自产品经理实例讲解:接着上面的例子,通过第一步我明白了新品答题活动的背景、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基本手段,在这一步就开始认真解读PRD了。通过PRD的设计方案,我明白了具体的玩法,主要就是让用户答题获得一定的利益,同时为新品的商品详情页引流,在这个过程中加深用户对于新品的印象。答完题后还可以分享出去,邀请好友来答题获得更多利益,这也是社交裂变的常规玩法。以下便是产品经理的部分原型:
出于版权问题,我们只解读这两页。先看整体:这是一个常规的活动主页,有活动标题,活动规则,活动成绩,核心任务(答题)和次要任务(分享)。左边的首页解读:
1,右上角的活动规则和我的战绩不必说,左边的答题秘籍我当时没看懂,问了产品经理才知道是进入商品详情页的链接(因为商品详情页肯定会介绍商品的特点,所以就包含了题目的答案)。
2,下面是活动标题和时间线,说明活动的阶段。
3,再下面是核心板块:题目卡片。此次活动一共4道题目,4个新品,可以滑动切换。题目下面是四道题的已答和未答状态展示。
4,然后是分享按钮,提示利益点,再下面是推荐商品,不必细说。
另外,产品经理要求每个问题回答之后,卡片会翻转,来进一步总结这个新品的特点。右边的战绩中可以看到分享出去的内容,有答题时间和根据答对的题目数得到的称号。
嗯这一步了解到这些就差不多了。往下走~
3,赤膊上阵,产出设计方案
在完全了解了产品经理的方案之后,我们就可以真正开干了。相信通过之前的深入了解,你对项目的功能点和实现方式都已了熟于心,所以我提倡的方法是:抛开一切,重新设计。这样可以充分表达你对于项目的独特理解,避免产品经理的方案对你造成限制。
另外,在真正产出交互稿之前,最好的工具是纸和笔,它可以帮助你快速落地想法,高效沟通,快速迭代。所以这一步依然不能闭门造车,在迅速产出草稿之后,就要第一时间和产品沟通,看你的设计方案是否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当然如果产品经理的方案已经足够好,交互设计阶段就只需要调整和补全细节,不必为了不同而不同,这样只会招来非议。做出不同的方案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并且可以说服产品经理。
可见,这一步多半会发生很多的碰撞和摩擦,成熟的交互设计师可以通过专业的设计方法、合理的设计依据,最终通过层层评审,确认交互方案。
我产出的原型实例讲解:还是上面的新品答题,我以专业眼光进行了再设计:
主要的设计点已经在图中说明,总结一下的话考虑了以下几点:一是容错性管理,交互设计一定得充分考虑用户操作中出错的状况,像上面左图中如果答题后直接提交还不能修改,就会引起误操作下的负面情绪;二是屏幕空间管理,首屏的位置非常重要,非必要的或者不重要的一定要往下放或者去掉;三是用户注意力管理,在引导用户做一个任务的时候,需要注意不被其他因素打扰,最好是“一个页面一个核心任务”,特别是对于这种可做可不做的活动,用户的耐心极其有限,必须非常小心。
除了以上这些,你们有没有发现我在战绩里去掉了答题时间这一项,产品经理一开始不同意,但当我说出理由,他就马上不说啥了,我的理由是:如果有答题时间这一项,就会暗示用户加快答题速度,这样就减少了去看秘籍的行为,进而降低给商品详情页引流的数据,这就与业务目标相违背了。后来产品上线后,引流数据还不错,他还专门来感谢我了嘻嘻。
到这里,这个项目的产品逻辑和页面设计细节就都确定下来了,我们就可以输出交互文档了。
4,输出文档,完善交互细节
这一步之前,交互方案已经确定了,但为了开发人员与UI设计人员能够更好的看懂方案,减少沟通成本,还是需要输出规范、完整的交互文档。
关于交互文档的文章已经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查阅,我在这里强调两个重点:第一是交互文档一定要完整。页面跳转、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状态、数据的来源与显示的规范等,必须要全部涵盖。这里评判的标准是:前端与UI不需要问你问题就可以明白所有产品逻辑与细节。不过这一点做到也很难,需要多沟通多总结,最终形成自己输出的套路。第二是交互文档避免追求华而不实,比如有的人会做很多花哨的动效,有的人会花很多时间做可点击跳转的原型,有的会在UI排布上过于精细,这些都不利于聚焦于交互本身。要始终铭记交互的本职是在满足业务目标的前提下,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实现产品功能,功夫一定要花在刀刃上。
部分交互文档实例讲解:以下就是新品答题活动的部分交互文档:
关于交互文档,每个公司、每个团队甚至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不同风格,这都无所谓,关键还是那句,前端与UI不需要问你问题就可以明白所有产品逻辑与细节。只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好的交互文档,至于用什么工具,呈现方式如何,都可以自行决定。
以上就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工作方法,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祝各位交互设计师在新的一年能够与产品经理、程序员们和平相处,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