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的教育》有一段时间了,基本的方法是每天读一章节并做批注,阅读过程中适时交流有助于推进阅读达到更好的效果。苦思冥想阅读交流的切入点,直到那天和同学们一同读《六千英里寻母》一节,我的内心有很大的感触:
“小小的马尔科,只身一人从意大利漂洋过海,到达南美洲州,得知母亲原先的住户已搬走,又先后辗转多次,历经种种磨难,终于找到母亲栖息所,一路上小小的人儿经过一望无际的大海,受过无尽的苦痛恐怖和辛劳,让我们感动的是他对待这些苦难时钢铁般不屈的精神。找到母亲的执念支撑着他让他以惊人的毅力承受了成年人都无法承受的磨折小小少年,内心一旦被激发,将会展现出惊人的能量读完我随手记下了这样的感悟,第二天上课,与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感受,都有点迫不急待了。
课堂上,我直接问:“孩子们,你们准备了哪些问题,提出来,看能不能难倒老师。”孩子们会心地笑了,小丞最先举手:“老师,六千英里是多远呢?说完狡黠地笑了笑。同学对“英里”不了解,细讲就属于数学知识了,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位置,标点出意大利所在的位置,说:“同学们,马写科从这里出发,到南美洲,经过了无边无际的大洋,相当于横跨了半个地球。其实,“六千英里”具体有多远不需求出准确数值,从马尔科为了寻到母亲这个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如一地坚持,我们看到了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伤的少年身上惊人的品质和毅力。同学们都赞同地连连点头。
小蕊这时举手继续提问:“老师,为什么篇章最后,那位医生要说是马尔科救了他的母亲?”于是带着大家回到文本重读相关段落,引导学生发现母亲的态度的先后变化。这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想起学《盼》一课时运用的情节曲线,便让学生运用情节绳表示母亲前后对待生的态度变化。孩子们认真筛选对比阅读着,不一会儿一份份“写满故事”的情节曲线图就出现了。我挑了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讲解,孩子们结合情节图有针对性地讲解.复述着故事,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看着黑板上高低起伏的情节线,我突然联想到人生的曲折历程…我拿起粉笔在曲线下方画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孩子们,这条线是马尔科寻母的心境在母亲徘徊在死神之线上,失去生的希望的关键时刻马尔科坚定的追求最终与母亲有了交集, 他的愿望才达成了。这高低起伏的线也像是我们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不管人生的境遇如何,都希望你像马尔科一样笃定前行,始终朝着那个目标努力,愿望终会达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