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紧锣密鼓的备战下匆匆溜去,从3月17日晚上接到参加下一轮比赛的通知,至3月24日下午交课,虽只有8天,却像度过了漫长的春秋。
2月17日晚,正在外面的我收到通知,便迅速回家着手准备了,徒步回来的路上,把可以选课内容在脑中过了一遍,最终选定“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一课。原因是最近和我们班学生一同阅读,交谈收获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这鼓励我大胆尝试,“另辟奚径”。于是18、19日,都在积极筹备着这节课。
然而着手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口语交际”教学重点是交际的要求,如“说”的学生要怎么做,“听”的学生要注意什么。作为微型课准备下来,没有学生的精彩展示很难达到生动的效果,再三权衡下决定舍弃这节课,重抬第一轮比赛的教学内容,重新打磨,对小学语文教材研磨不透,让我走了不必要的弯路。仅有三四天了,时间紧,任务重,重新梳理后赶在周一第一节“演练”,组长和艳艳老师共同帮我打磨,初步定稿后开始熟记。
再次得到宝贵的磨课“锦囊”,是辉县小语教研室的李尽海老师和郭新红老师的亲自把关。郭新红老师对我的课提出了八个修改建议,点评一针见血,指点详尽生动。我的这节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我原本认为枯燥的革命英雄的题材,在郭老师的示范讲课下,竟那样感人,我不禁感叹专家那敏锐的文本感知力和扎实的基本功了,对文本的解读我做的还远远不。对郭老师和李老师的中肯建议进行了一一梳理后,下午,和组长坐下来,针对这八个问题逐一击破,组长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扎实的基本功让她能源源不断为我输出“小锦囊”。有这些优秀的前辈为我导航,我行动的步伐更加坚定了。
在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后,周三的练习始终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下午放学后,校园安静下来,索性留下来练一练吧,明天就要录制了,现有的状态远没有达到预期。一遍、两遍、三遍,讲到自己热泪盈眶,才罢休。
录制那天,早早便收到张校长关切的叮嘱,上午电脑行家冯老师、董老师来帮忙,办公室的路老师、侯老师和艳艳老师录制,一节参赛课录制完成。面对随之而来的“噪音大”的问题,张校长果断请外援来帮忙,顺利处理后上交。感谢这些帮助我的领导和同仁,我们竭尽全力,尽人事,而待天命。
这一轮的比赛让我深刻认识到:对于交给自己的工作,要不断思考如何改善改进,并拼命努力做到最好,通过反复钻研,攻艰克难,我们的能力会得到提升,心性会得以磨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