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看完了印度的这部《起跑线》,然后第二天去书店买了几本杂志,最后又用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这部叫做《56up》的纪录片。
我曾经在初中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穷人该不该生小孩”。因为每个人都有生育后代的权利,可不代表每个人都有养育好后代的能力。
穷人生小孩,他们更多注重小孩的吃穿,而不会刻意注重教育,去了解一个小孩每个阶段除了这些必要的生活需求,他们的内心和后期的发展到底该怎么去完善,去培养。
从《起跑线》到《56up》,不难发现有钱人家的小孩,和底层人家的小孩一些本质上的差距。
有钱人家从小说的是英语,看的是《金融时报》、《时代》和《观察者》。因为成功的人懂得社会的这些套路、生存规则,更懂得在自己小孩还小的时候去培养他们,让他们提前了解这个社会的格局,这样长大了才更容易适应这个社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年龄的小孩,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因为他们有不一样的父母,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成长方式。
现在电视上越来越多有才艺的孩子。有的在七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父母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连我们大人都没见过的稀奇古怪的东西,这种孩子他们的展现能力、创造能力、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承受能力,比同龄人是要强很多倍的。
《起跑线》不仅讽刺着印度教育界的丑陋、虚伪,同样也在讨论着孩子到底该怎么教。在这个注重能力,轻视品格的时代,如何给自己小孩一个满意的未来。
三本杂志,其中一本我看到了陈冠希写的一篇《我要做个好爸爸》。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如何去当好一个爸爸,更多是花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去了解他小孩的成长。
《56up》记录着有钱人家孩子和贫穷人家孩子从小的差距,直到56岁的时候,各自取得的成就。
富人小孩从小知道自己的路,明确自己长大后要进入的圈子。穷人小孩会比富人小孩结婚早,讨论得最多的是婚姻和生活,他们大多会重复自己父母的路,由于迷茫也会换很多份工作。
在我22岁之前,无论我做什么工作,做出每个选择,我一闭眼感觉就能看透自己的整个人生。也曾这么想过,现在的路这么累,这么艰辛,如果没出生之前能选择,我一定会要求我爸妈不要生下我。既然给不了我好的生活,又何必让我这一路走得饱受痛苦,根本感受不出活着的意义。
在《56up》中,一开始这部纪录片让我坚定着这个结论,直到看完这部纪录片。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选择要不要出生的权利,但绝对有能选择去过好生活的权利。”
在二十多岁,哪怕三十岁之前都容易以为自己如果失败,会这样失败一辈子。过得不好,就没机会过好了。可偏偏这部纪录片很多都是35岁之后离了婚,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父母支助,在40岁之前做单身妈妈还失业。有的40岁还没结婚,或者流浪大街,落魄到移民,最后56岁有的做上了管理人,或者民袖代表。这些都是穷人长大后的样子,他们前面过得很艰辛,但不断在生活中挣扎,生活格局终究改变。
这世界本来就不公平,可它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起跑线越高,到达终点会越快,可不代表他就越幸福,只是相对来说,起跑线高的人群,有更多好的选择空间,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而不用像大众那样只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奔波。
写到最后,我居然解释不出穷人到底要不要生小孩了。也许要吧!因为每个小孩的出生,他是父母的希望,父母的传承,他长大后,只要他肯努力,想去变好,他就有改变自己整个人生的能力。
只是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个老师,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对小孩的影响很大。而往往孩子变成什么样,这不关父母丑和穷,更多是父母为人处事的品质,和看待一件事的格局。
培养一个孩子,把他放在起跑线上,不是为他多花钱,多给他好吃的,好穿的。而是培养好一个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互动、每个阶段的了解、理解、还有带他多去看看这世界,也别忘了言传身教。
网友评论
可以加个微信吗 我想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