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面几周关于说书稿写作的培训以及大家制作书籍的思维导图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最近我们学习兴趣小组即将进入正式撰写说书稿的环节,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如何才能将本次的说书稿写出深度,而不是让它成为浮于表面的总结。
我们选择的书籍大多是管理类或工具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往往有以下两个特点:1、论证过程复杂;2、分析范围广,不易抓取重点。目前各种学习类APP里也有大量针对这类书籍的说书稿,但是APP中的管理类说书稿大多面向职场人士或管理者,我们可以参考他们的写作格式和思路,但是要想分析管理经典中的核心,对于我们本科生来说恐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应明确我们撰写的说书稿,目标受众是大学生,需要深入分析,主动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刚性需求。提取书中精华内容,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国家工作的重难点以及大学生成长中的干货需求点,来重点阐述你感触最深的几个方面,而不需要面面俱到。书籍可能是上个世纪出版的,但是说书稿不应该局限于那个时代,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它一定写出了每个时代都相通的地方。大家在分析某个观点时,可以将它进行延伸思考,这种延伸,不仅仅是由你发言的延伸,也可以是你在思考过程中见到的其他名家与这个书有关的延伸,或者当下某个热点事件与经典中某个观点或案例的延伸或呼应关系,这样,通过所见所闻,新闻案例或鲜活实力,与你解读的某本书中的观点相互印证。
这里可以略微举例,例如熊逸在解读苏东坡的词作的时候,说,念奴娇,这个词牌的源起与唐朝时的一个美女念奴有关,这个美女,有点像现在网络上的那些当红明星,经常占据各大媒体的明星动态八卦版头条,但是苏东坡不受限于词牌本身起源的女性色彩,用来作为豪放词代表作的词牌,此为创新性之一;灰飞烟灭是个佛教用语,苏东坡第一次用来形容战争胜利之快速态势,是为创造性之二;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的形象,但是苏东坡用来形容周瑜,是为创造性之三;周瑜和他老婆结婚在赤壁之战前10余年左右,根本不是小乔初嫁了的新婚蜜月期,此为创造性之四;如此等等,正好说明,文学创作可以适度虚构,不受于实际情景,就像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从来没去质疑过老师的话可能是“假”的——若真是这样染的,可能红领巾就变成了蘸着人血的物件,反而不利于保护小朋友的心灵世界;同时,把烈士的血用来染红领巾,烈士们泉下有知,会怎么想?会不会半夜托梦给老师诉冤?
总而言之,我们在写说书稿时应有的放矢,写出自己的思考,能让大学生群体产生共鸣即可。
关于说书稿完成后的修改,我们将使用腾讯在线文档协同办公的方式,后续将与大家作进一步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