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古镇都有她的独特之处,而同里的特点就是让人觉得亲近,就仿佛是你生前记忆里的家园,房内有一张小小的雕花木床,沉沉的黑里泛着幽幽的红,床上铺着蓝底白花的被褥。庭院里兰桂齐芳。一切是那么温馨又那么散发出芬芳。
十月五日,我们是驱车前往昆山周庄却临时改道的。刚进镇里,就看到一组全身着水红衣饰的中老年妇女站在镇广场的台子上激情四溢地唱着红歌,主持人声音硬朗,乡里乡音。满镇子到处是盛开的十月鲜花,到处是摩肩接踵的人群,川流不息的接送游客的旅游电动车。人一下子就进入到喜气的热闹中。
老街上有现做现卖的各种香喷喷的小吃,各式不一的手工艺品。时不时地街上还锣鼓喧天,有“清朝的官员巡视”,有现代的佳娘身穿婚纱周边鸣放喜炮。店堂里走动的女子穿着蓝底白花的斜对襟衣服,系着蓝色粗布围裙,头上扎着蓝底白花的头巾招呼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倘是寻路问踪,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训练有素地为你指点。那般亲切随和,仿佛你是他们邻家早就千约万邀的尊贵客人。
同里的街道是古老的,大多是明清建筑。远远望去,费孝通先生为古街题写的“明清遗风”四个大字,正镶嵌在古朴庄重、高高耸立的大理石门楼上。古色古香的店铺,逶迤幽长的街巷,粉墙黛瓦的民居,若隐若现的古桥,在风里飘着清香的香樟。这一切与同里镇上的嘉荫堂、崇本堂、世德堂、陈去病故居等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相互照应,力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里的老街家家临水,依水傍屋,店铺林立。店铺前写着店名的各色三角小旗在街的上空飘动,披上了一层幽幽深深的神密色彩,仿佛在明清里穿越 。流淌的那一弯弯水,水上一条条船,河上一座座桥,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镇上最有名的桥是“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三座石桥均以小巧见长,朴素典雅,以三足鼎立的姿态互相依伴伫立在古镇中心。据说,从古至今同里人有人逢喜事走三桥的说法,他们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所以当地人每逢喜事都要到三座桥上走一走,以图吉祥如意,平安幸福。众多游人也信步地走上去与同里人一样祈求发财幸福安康。

这座小镇流传着《珍珠塔》的故事。由父母作主,同里的明朝御史陈王道家小姐陈翠蛾与河南方家方卿从小订下了姑表姻亲。方家世代做官,因被参,满门抄封流贬。小方卿千里投奔襄阳,向姑母方朵花告贷求助。孰料姑母势利,见方卿落魄冷言讽嘲:若能得中高官,愿头顶香盘,跪接方卿。方卿愤而离去。小姐翠娥贤淑善良,假托点心,将珍珠塔暗赠于方卿。黄州道上,方卿遇盗,珠塔被劫。后方卿被一朱氏人家相救。三年后,方卿得中状元,官封七省巡按,乔装改办蓬头垢面重来同里,试探姑母,望其幡然醒悟。不料姑母本性难移,终于自食其果,羞惭地头顶香盘跪接方卿。方卿感慨扶起姑母,以香盘鉴戒,昭示后人传颂关爱,姑侄间冰释前嫌。这是充满着古典浪漫的爱情故事。景区有方卿见姑,有陈翠蛾小姐的绣楼。一位奶声奶气的女孩参观完小姐的绣房后说:“妈妈,我闻到小姐房间里的香呢”。我不禁寻声朝着她妈妈莞尔,心中暖暖的。

古镇同里有大批的明清木雕古玩,木雕与古玩是一个整体,它们都在一所大房子里。木雕装饰着房子的栋梁门窗,古玩像钟声一样在房子里灿烂明亮。坐在客堂里看着阳光在门窗的雕饰之间浓淡明灭,人的心境是宁静的。如果窗外有雨,闻着瓶中若有若无的鲜花香,坐定身体,磨一点旧墨,临临名家法帖,或者把自己的梦记下。我无法估量这些木雕、古玩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只是欣慰我曾来过看过。
古镇同里有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著称的退思园。退思园延续苏州园林的风格,集清代园林之长,小巧精致,清淡雅宜,亭台掩映,趣味横生,堪称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进则思尽忠,退则思补过”。我只是普通的居民,我爱我的家乡,想看看一些古镇名镇,看看家乡该走多远。所有的一切都有着故事和精彩,经历岁月经历风雨一切都会变得温柔美丽多情变得光明伟大灿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