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一只鸟笼,你会不会在不久之后,买一只鸟?
有一天,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聚在一起讨论问题。詹姆斯对卡尔森说,如果卡尔森将一只鸟笼挂在家里,那么过不了多久,他一定会再买一只鸟放进去。
卡尔森不信,他认为自己的想法怎么可能被詹姆斯控制呢?于是两人立下赌注。
卡尔森将鸟笼挂在自家客厅。每一个拜访的客人,都问卡尔森:“教授,你养的鸟何时死了?”
一开始,卡尔森还向他们解释,自己从不曾养鸟,这个鸟笼只是一件艺术品。
然而,客人不能完全相信,问此类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过了一段时间,卡尔森果然买了一只鸟,。
据此,威廉·詹姆斯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鸟笼效应。人会无意识地受到外界影响,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做出某种决定。如果你想实现自我成长,必须冲出外界给你安排的鸟笼,摆脱这种禁锢。
《鸟笼效应》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理性,恰恰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无意识操控的结果。书上给我们展示了十二个心理法则,看完之后,我们会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摆脱自我盲从的心理陷阱。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5419/642b72c92e5eae5e.jpg)
接下来我想说说其中我认为最有启发作用的三个效应。
01 卡瑞尔公式:摆脱自我纠结的心理陷阱
《鸟笼效应》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艾尔·亨利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严重影响进食,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更可怕的是,医生对他说,他的病没救了。这让亨利感到绝望。
亨利的朋友罗宾·汉斯是位心理医师。汉斯开导亨利,你现在面对的最糟糕的结果不过就是死亡,与其痛苦等待,不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亨利采纳了好友的建议,他开始环游世界,并做好随时去世的打算。没想到的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他的身体越来越好,严重的胃溃疡竟然恢复了。
很多时候,事情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而胡思乱想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焦虑,陷入自我纠结的心理陷阱。
下一次,你面对困境时,不妨学习亨利:
第一步:理性分析,先找到事情最坏的情况。比如你要考研,最坏的结果就是考不上。
第二步:让自己在精神上接受这个最坏的情况。考不上又能怎样?那就去工作啊!
第三步:改善这个最坏的情况。每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一点一点增加考上的概率。
这就是所谓接受最坏的,追求最好的。当年面对困境,让自己保持冷静,以最佳心态应对最糟糕的处境,你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
02 约拿情结:摆脱自我逃避的心理陷阱
《鸟笼效应》给我们转述了一个来源于圣经《旧约》中的著名传教者约拿的故事。约拿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直希望能成为一名传教者。终于有一天,上帝交给他一项光荣的任务,去一个国家发出天谴的警示。
然而,由于约拿对这个国家极度厌恶,不愿意去传道。于是上帝惩罚了他,最终,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约拿有一种“既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的纠结心态,在机遇面前自我逃避,而他最终战胜了这种纠结之后,内心才变得强大,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有些事情我们本来很想做,而且有能力去做好,但是由于约拿情结作祟,导致我们逃避和退缩,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
如何克服内在的约拿情结呢?
《鸟笼效应》告诉我们,首先个体要卸下防卫心理,勇于迈出自我实现的第一步。其次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绝大多数人害怕与别人不同,但是这正是个体自我实现过程的重要一步。
《当幸福来敲门》里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台词: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
同样地,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实现它,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害怕成功。
03 洛克定律:摆脱自我定位的陷阱
我们在自我定位的时候,往往陷入某种误区,认为自己一定要快速实现最终的那个宏伟远大目标,最好一步登天,否则就是失败的。
美国心理学家洛克在咨询工作中接触到一个出色的年轻人莱德,于是询问他对安排工作的经验。
莱德说起自己小时候打篮球的经历,小时候家里装了一个可以升降的篮球架。父亲隔一段时间就会调整篮球架的高度,让篮球筐处于莱德努力跳一跳就可以摸到的位置。而这个经历也影响了莱德,让他在工作中也习惯于给自己制定刚好就能摸到的目标。
莱德的故事给了洛克启发,他意识到,当目标既指向未来,又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大目标,但是一定要为这个目标制定细化的步骤。
就像莱德,多调整篮球架的位置,一个一个去“摸到”,不知不觉,就实现了自己的大目标。
比目标更重要的是实现目标的小步骤。所以,以后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不妨给自己多定制几个篮球架,一个一个去战胜,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从而一步一步接近我们最终的目标!
作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正因为有思想,人才会伟大。看完这本书,学习12个法则,摆脱那些对我们无意识的控制,我们才是真正的有尊严有思想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