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写作者都一样,我也不例外。回忆起故乡里的人与事,均是千文一面,写父亲既勤劳又节俭,母亲呢?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务活。这在人民公社时期和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期,的确是这样,因为除了四季按部就班地进行农业劳作和饲养家禽肉猪外,很难找到其它致富的门路。
而今,细细地探究起来。我们的上一辈不是脑袋不够聪明,而是思想受到了束缚,不是双手不够勤劳,其实勤劳得有些过了,而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掌握不了多少加工技术和经营本领,因此,只剩下农业一条路可走。反映到我们文章里头,那就是干巴巴的几件事。你写了这点,我写了那点,总是跳不出原有的框框。
我想,造成回忆故乡文章“千文一面”的原因,还是“懒”字作怪。这里的“懒”是一种懒惰心态,它让创作者产生惰性。一个人要是对深入生活缺乏动力,作品的个性和深度就可能不足,容易写成千篇一律。而且懒惰还让创作者老是去重复旧有的模式,这也会导致作品雷同性增加。当然,社会文化中的懒散风气也会影响到作者,在不鼓励创新的环境下,作品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就受限了。
采自网络那么,如何去改变这类文章的格局呢?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故乡的独特性,创新表达方式,关注故乡的发展变化,融入个人情感和思考,等等,从而为故乡的描述带来更多的多样性和深度。
一是每个故乡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可以速写当地的地理环境、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历史遗迹等。二是创新表达方式。多感官描写、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三是关注故乡的发展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可以关注这些变化,并思考它们对家乡的影响。例如,可以探讨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或者记录家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四是融入个人情感和思考。回忆故乡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更是个人情感的投射和对当下农村生活的感悟。可以通过结合自然景观与人物故事来叙写。叙写时,既要把人物写深写细,要有亮点,必须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使用对话和内心独白。因为适当加入人物之间的对话或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整理于2024年12月11日下午,修改于2024年12月12日早上)
注:加粗的部分,吸收了主编小点的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