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刷屏了。
通过各种言论,我脑海里只飘过两个字——奋斗。
无论是北上广,还是小村庄,活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完成,和一场又一场的踮起脚尖儿。
是的,我是奋斗的死忠粉。
且年岁越大,对此越深信不疑。
早晨看了一则新闻,看着看着就走了心。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天堂寨,独臂男子王惠敏每天扛着100多斤重的石子、水泥、矿泉水等物资,在山间艰难前行。两年多来,他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用坏了10多根马叉,穿烂了20多双球鞋。他独臂驮行,依靠自己的艰辛付出,赡养着年迈的父母,同时,他将收养的弃婴供进了大学。
我不认为这是简单的好人好事,我更关心一个因事故失去手臂的男子没有喝酒打牌,甚至如别人建议那般去城市靠乞讨度日,而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先是能自理就好,接着是能干农活就好,接着偶遇弃婴,又告诉自己把孩子养活就好,这些,他都一一做到了。然后,他希望能给女儿好一点的居住环境,于是,盖了房子。有了明亮的住处,开始期待女儿有更好的前途,于是,更加卖力的打工,将女儿送进了大学。高昂的学费从哪里出?54岁的他在海拔1300多米的仙女峰上做起了挑夫。沿途悬崖峭壁,有的地方很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若稍有不慎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独臂的王惠敏背着是他体重3倍的水泥、沙子、石子等以及山上小贩售卖的副食品,上上下下。
他心里有愿景,所以他的脚下就自带导航。
他那么卑微,可是,在实现这一个又一个不可能时,他看到了自己的功力。
我想,他的内心是骄傲的。
他的二层小楼是他一分一分地挣回来的,他的父母老有所依,他的娃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高等教育——这样的成绩单,是他人生本有各种可能里的最高分。
奋斗,才能治疗并弥补残缺,活得尊严而完整。
是吗?是的。
周末,几个老友去海边烧烤。
身价不菲的老崔从包里拿出司法考试的书,看得入迷。
今年是最后一次非专业人士可以进行律师资格考试,时间是金秋九月。
他一定要赶上这辆末班车。
天那么蓝,海那么迷人,中年老崔陷入学习状态成为这美好的一部分。
这个年纪,多么容易躺在奋斗出来的数字里,告诉自己人生得意须纵酒,劝自己差不多就行了。可是,老崔的信条是,世界那么大,未知的东西还有那么多,永远学习,永远好奇,永远年轻。
对自己,总有号令。
对人生,有条不紊地画出山外青山楼外楼。
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很容易让你在自我催眠与自我吹捧的假嗨里,挣脱出来,生出一个又一个三分钟热度。
这样的朋友,来多少打都不嫌多。
这样的奋斗,不是什么为难,而是对自己的一场又一场取悦。
人生之最难得,其实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还知道怎么靠自己去得到——奋斗,既是过程,也是答案。
奋斗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大词儿,它只是一个青蛙对温水的拒绝,对自己的一份理性,和对生存质量的有要求。
就像每次打羽毛球时,对手那刁钻的网前斜线球,是可以够不着的。
不要那一分,同伴不会责备,自己也可以说服自己情有可原,你不可能毫无破绽,但依然还是拼了老命地跑过去,哪怕结局依然是下了网,丢了那一分,但下一次,或者下下下……下一次,它就有可能被接到了,等到N个下一次后,不仅接到,而且回过去的质量还有可能很高。
有时候,奋斗不是为了得分,而只是为了保持速度,保持反应,保持对自己的有要求。
就算已经被生活腌成咸鱼,那也得寻找最金黄的饼子,而不是跟馒头将就着过。
当汗珠子可以摔成八瓣的时候,绝不让它白白地四瓣着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