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的有效,一取决于预习的质量,二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只有全面的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引导。可见,预习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研究学习一下,尝试给学生列好预习单。
一、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课前,干老师就预习作业中补充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二、从童话里学到了什么
在这一环节,干老师设计了三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二是填充鱼骨图,梳理出课文情节结构。三是明确文章的主题。
在梳理文章情节结构时,干老师对学生发言的反馈,始终紧紧围绕着“概括”进行,概括要全面,又要准确精炼。
概括能力是思辨的过程,更是语言表达的训练。会倾听,会表达,其实是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你是怎么想的,如何思考的,才会怎样去表达,说到底人与人智力上的差别,也就是思维能力的高下。
本环节,师生共同校对了预习作业,复习巩固了生字词,并梳理了鱼骨图,对全文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鱼骨图的推理过程,干老师在词语的选择上一点也不马虎,既认真又严谨,对词语的推敲要恰当,要准确,这对教师各项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这要求教师对词语要准确理解,并保持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要做什么,都要有方向,有目标,有要求。
教师备课时,用心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教什么;2.为什么教;3.怎样教;4.效果怎么样?教师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推动我们不断的进步。
三、专家式阅读
干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具体,很到位,让学生通过声音的强度、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巨人花园里不同的景物。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如何取舍,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啥要用心细致地讲,什么地方一带而过,都要心中有全局,如此在课堂上才会有的放矢。
孩子们的歌声,能不能作为景物呢?干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放在另外的课文中,这是不能作为景物的,但是放在这个童话里,是一定要作为景物的。
这种巧妙的处理,让我们知道了童话语言的独特性。
接下来,干老师引导学生研究课文,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巨人为什么离开了七年?联系王尔德的大学生涯,正好读了七年大学。
巨人的花园,也是巨人的心情。孩子们被赶走后,就只有冬天了,那么是谁在对巨人说他太自私了呢?是谁再墙上挖了一个小洞呢?故事为什么要有一个爬不上树的小孩?如果没有这个小孩,巨人的精神花园少了什么?
这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接下来,干老师又采用了互文印证的方法,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
四、吉檀迦利
这是冰心翻译的泰戈尔的一首小诗。通过这首诗让学生知道,分享与博爱的区别。
干老师精心选择了3个人互文印证。首先是耶稣,接着是特雷莎修女,接下来就是柏格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为什么要有一个爬不上树的小孩?
五、让学生续写结尾
干老师借助问题:柏格理医生开始的时候也想成为巨人,但是他有没有成为巨人?以及谁是孩子,谁是最美的花?这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孩子、老人、病人都是孩子,都是弱势群体。
接下来,干老师又定格在狄金森的《如果哟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这首诗上,让学生感悟:所以人能爱人,是宇宙中最美的事物;宇宙间最美的,就是人能够爱人。
人之爱,就是宇宙间的至美。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想追求自己生命的价值。如果,因自己的到来,而让周围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就没有虚度光阴。
读到此,我反躬自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身上还流淌着这样一种叫做爱的东西吗?是什么让我变得麻木?泪目!
从教20余年,迷途不知归处,怎么就丧失了爱的能力?怎么就掉在了职业倦怠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了呢?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到底想要什么?我要给孩子们怎样的教育?是什么,是谁,给了我如此大的压力?到底是什么让心变得如此不快乐?
麻木不仁,心中只住得下自己。我也要拆除自己心中的围墙,唤醒心中那颗沉睡的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
五、世间最美的花
本环节,干老师节选了阿信的《用生命爱中国》篇章,标题是——人往低处走,从强大了巨人,到谦卑有爱的小孩,是人性回归。
最后,干老师以柏格理的事迹,来印证童话故事。在柏格理的墓碑上,这样写着: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狂飙中的避风港,暴风雨的遮蔽处,如同旱地里的清流,干热荒野上一块巨石投下的阴凉。
从孩子到巨人,再由巨人变成孩子;从强大到谦卑和爱,这是人的神性的体现,也是人类精神花园里最美丽的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