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
文物之價值探討

文物之價值探討

作者: d477f1fabd2f | 来源:发表于2019-04-18 22:40 被阅读3次

    圖片來源微博

          文物,文化之遺跡也。近期諸案,巴西國博大火,巴黎聖母院大火,甚至於顏魯公祭姪稿赴日本展出,社會輿論皆有所震動。一建築,一器物,一書卷之流轉變遷,其所引發的社會影響,遠出其本身之價值,是因有文物層面價值附加,以下就其作為文物之價值扼要探討。

            文物之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諸方面。

            一是研究價值。如史學研究。文物之創造者為先人,使用者為先人,取捨棄留者為先人,作用在其身上的客觀影響亦屬先人所處之時代。因此研究文物,可知先人實踐之水平,生活之狀態,價值觀之取向,所處時代之背景等。文物的存在亦是對文獻材料的證實,是史學研究中確定史實之重要途徑。史學之進步很大程度上亦仰賴新出文物的發現,如不久前睡虎地秦簡的發掘,就使對秦代律令的觀點有所進步完善。又如科學研究。文物發掘、保護與分析等環節要求的提高,為科學技術之發展開拓新領域。同時對文物的分析中亦能產生新的科學成果,如古建築等,今日亦能借鑒。

            二是藝術價值。文物中有一大部分是藝術作品,其藝術價值自不可忽略。在藝術作品中大致可分為藝術品與工藝品,藝術品側重創造,而工藝品側重製造,前者具有更強的不可復製性。藝術品中主要是書畫,工藝品主要是各類器物。藝術品因其不可複製,價值更高,衍生價值也更高,而工藝品價值則視其材料優劣,工藝高低,歷史遠近來定。藝術作品也有其研究價值,書畫即為當時之文字圖像資料,器物即為當時生活之反映,古人作書畫所用材料,保存方法,及工藝製作程序等亦都有科研價值。

            三是文化、政治價值。文物往往是民族歷史之見證,一些文物因此被與民族主義捆綁銷售,其價值亦被抬高。一民族,一國家之生存,離不開文化之維繫,文化統一從來是政治統一的重要條件,因此一文物身上所附政治意義,有時遠高於其其他特性之重要性。這種政治象征性早在先秦的九鼎就有體現,鼎的流轉被看做是天命所在。又如十二生肖銅首,其在圓明園諸珍寶中並非出類拔萃,然因生肖文化帶來的強大認同力使之成為流落文物之代表。若只問文物本身其他價值,將其置於哪國博物館並無要緊,但論及民族一線,"文物是全人類共同之財富"之博大胸襟便轉臉無存。祭姪稿展出日本,巴黎聖母院被燒毀等事,本是文物交流之大喜,毀壞之大悲,硬是與民族主義掛鉤,逆轉悲喜,殊無任何意義。

            要之文物價值不全在於其本身,其象征之意義更為重要。巴黎聖母院被燒時已非其最初之原物,我們今日的紫禁城的前三殿也是多次燒毀重建過的,其尺寸較之底座已有很大縮水。可參考西方哲學中忒修斯之船之悖論,一文物在傳續過程中的同一性,並非體現在其物質構成的延續性上,而是體現在其象征意義大體不變的延續性上。即使巴黎聖母院只餘下一快石磚是原物,它也一樣有其象征之價值。

            最後略談文物價值之期限。巴黎聖母院燒後,網絡上頗流行一句"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發人深省。觀其標誌性哥特塔尖焚燒坍塌的過程,乃覺人類之燦爛文明在星星火光前亦不過如蟻丘一般,而愈珍貴之物一般愈易毀壞。我們所施的所謂保護修繕不過為本該消亡之物勉強續命耳,其中有所取捨,即使靈魂抽盡,留下骨骼亦可。不必說巴黎聖母院,我相信這世上所有文物陳跡,繼而所有人類生存的痕跡都終將消失,文物之價值終究在人的判斷,沒有人則文物只剩下其本身的自然價值,與廢銅廢鐵廢紙無異。因此即使文物保存完好,人和人之社會消亡之日,其作為文物之價值亦走到終期。

            既然文物乃至人類之價值不永,我們苦苦將其保留之意義何在?首先當然是供人類消費,文物之傳續即是文明之傳續,人不可因難逃一死而虛無度日,整個文明亦不可因終將消亡而暫停發展。其次是因其具有的上述種種價值,文物離不開人的社會,人的社會亦離不開文物的維繫和記憶作用。至於社會會不會發展為不需記憶過去的形態,人們不為文物之毀壞惋惜,不為國寶之佚失慨然,是時國家民族間無界,文明與荒蠻無界,既往與將來亦無界,實未可設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物之價值探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gx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