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之第一章部分
图片.png
总体目标
P12页:治疗目标应包括异常心理症状消失或缓解,内省力发展,自主感增强,认同感稳固,以现实为基础的自尊心增强,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得到改善,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增加,爱、工作及对他人适度依赖的能力扩展,愉悦与平和的情感体验增多。
精神分析治疗的理解常常因个人的体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的人认为治疗目标就是潜意识意识化;有的人认为是将过去和当下的体验以“连连看”的形式建立关系,从而对当下的生活有新的理解;有的人会觉得是提供一个袒露内心秘密的空间。而从南希对精神分析治疗目标的理解来看,以上的观点都是比较局限的,尤其是忽视了对来访者个人成长方面的忽视,而这点在内省力的部分有更加深入的阐述。
缓解症状
本小节内容,南希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
- 精神分析治疗与其他流派具备相似的缓解症状的作用
- 当治疗关系建立的时候,严重性的症状常常就会缓解甚至消失
- 对精神分析而言,症状是理解来访者的一个通道,而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当患者忍无可忍而寻求专业咨询时,他/她的“病情”或者“主诉”已经令其格外痛苦,而一旦建立安全的治疗关系,病情的严重性通常就会缓解或消失。
通常控制某人的不良行为并不难,但要引导他摆脱对这种习惯性行为的诱惑,则必须耗费相当可观的时间与经历。
在南希看来,精神分析更像是一个追根溯源,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心理症状的流派,而不是局限于症状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内省力
- 内省力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挖出无意识——>共同创造未来的蓝图
- 动力学治疗本身是对只知识的追求
P14页:在精神分析理论演变的“现代”阶段,“内省”这个术语是指:在治疗中,治疗师冷静地、客观地、敏锐地洞察患者的个人史,现实地理解其动机与环境。而到了“后现代”时期,该术语则之患者与治疗师主观上一起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创造描绘出符合患者背景和将来的蓝图——是对当前事实的描述而非对历史的追忆。
精神分析对内省的重视可部分归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治疗的双方需要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此时,非特异性的关系因素则在悄然起着治愈作用。
非特异性因素:治疗师现实态度及尊重态度的示范,患者对治疗师接纳姿态的体验及内化,治疗师承受患者的痛苦、愤怒后表现出的关切。
当第一次看到“内省力”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吾当每日三省”,然而看完这个小节的内容,南希的自省力似乎并没有那么强调自我批判,更加侧重于对自我状态的认识。一方面是了解当下的“意识”是源于过去的无意识,另一方面当下也有存在的现实基础。同时,感到这个自省力有种对自身人性的好奇,有种渴望探究的兴趣。
关于非特异性因素,联想到“心理治疗就是将来访者当作孩子再抚养一遍”,这个过程中,治疗师一方面真诚与来访者互动,另一方面也示范如何面对挫折和不良情绪,当来访者透过无意识的语言习得治疗师的态度时,治疗效果就悄悄地发生了。而治疗师也成为来访者内在客体地一部分。
自主感
内在的自由感也许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心理状态之一。
关于这点,ACT疗法中提出,心理结构的僵化常常是导致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现实生活中,面对无法逃避的职场压力、育儿的竞争、财务的艰难,有的人可能会抑郁、焦虑、强迫、恐惧或妄想;有的人感受到现实的困境,但能够看到内心依旧有可以选择心情的权力。
如同半杯水的例子,有的人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半个空杯子上,有的人可以则是聚焦在还有半杯水上。这种选择性聚焦是自主感的一个具体体现。因为对大部分人而言,往往只能看到杯子或水,而忽视了自己其实可以选择的自由。
南希在文中还介绍了一些具体增加来访者自主感的话术,例如:邀请来访者选择会谈的主题;引导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话进行反馈。在实践中,来访者是否能够对咨询师表达不满和愤怒常常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指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