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班同学在学唱小齐的歌,我虽然没有唱,但是那几天也听了不少。
昨天晚上,那句“流着泪的你的脸,在我脑中不断的盘旋”的歌词,真的在我脑中反复地出现,歌词和节奏感觉非常舒服。
今早一起来,从这句歌词,我突然发散想到一句:“占满硬盘空间的你的容颜,在我眼前不停的重演”,我自己都很陶醉,显得很痴情,整个硬盘里都是爱人的照片。
这会坐在电脑前,在这句中加一个字,把“你”变成“你们”,这句话好像就成了另外的味道。
那些硬盘里存过多人影像的同学懂得那个味道。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一个字完全改变一个情景。
文字也有很多现实的力量。
前几天,回了趟老家,由于健康管理要求,我每天做核酸,做核酸的过程是工作人员用手机拍我的身份证,录入信息。
结果系统从身份证上把我的名字识别错了,把“荀”字识别成了“苟”字,我顶着苟某某的名字做了三天核算,健康码却一直是黄色,也因此,我在老家滞留4天。
这也是文字的力量,一个字弄错,人就得呆在一个地方4天。
说起“荀”和“苟”,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去老婆家,那时还只是女朋友。
在她家,我自己住一个房间。
早晨也不好意思睡懒觉,起床后,我把门打开,门外还挂着一个布帘,从门框上端垂下来,占了三分之二的门高。
我在房间里看书。
突然听准岳母在房门外一直喊,“小狗子”,“小狗子”。我挺奇怪,她家也没养宠物啊。
这是女朋友从她房间冲出来,抱住她妈,一顿狂笑:“妈,你喊什么呢?”
“他这个姓,我直接叫‘小苟’也不合适啊,就在后面加个‘子’字。”
后来据说,这是女朋友成年以来,第一次主动给她妈拥抱,我想这也是文字的力量。我想这个力量应该坚持,成年的人更应该主动给父母拥抱。
我跟老婆是大学同学,来自两个不同的省。
我们大学班里,三十个人,来自十八个省,刚刚住进宿舍的时候,沟通确实有点费劲。
宿舍有个同学说了句“哈马了”,没听懂是什么意思,多方沟通后才明白过来,他说的是“他*妈*的”。
我义不容辞承担了教他说普通话的义务,虽然我说得也不标准。
我发现他英语发音还挺标准,touch,[tʌtʃ],他跟着读,“把tʃ去掉,只读tʌ”,“tʌ,他”,“欸,这就对了,他,念tʌ”。
在中国的土地上,用英语的音标,教中国人,发汉语拼音的音。这也算是为文化全球化进程做出了贡献。我想这也是文字的力量吧。
其实,汉语言实在是博大精深,很多老外也在学。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外国朋友,考汉语八级。
有一道题,是个选择题,题目是:一个女孩说:“你妹啊,姐的大姨妈,到现在还没来,急死老娘了,真是坑爹啊”,问从以上语境分析,最着急的人是谁。选项有:a、女孩的妹妹,b、女孩的姐姐,c、女孩的大姨,d、女孩的老娘,e、女孩的爹,f、女孩自己。
外国朋友在每个选项上都画个叉,在题目最后面的横线上写上:女孩的男朋友。
外国朋友答完题,嘴里还嘟囔了一下:“出题不人性化,应该有个‘一键选否’的按钮。”
说起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我想起来,刚上班的时候,有一次出差去石家庄。
那个时候石家庄是华北最大的批发市场,据说东西很便宜。
我去逛了逛,走在一个大广场上,对面过来一个人,穿着大外套,迎面向我走来,到我旁边时候,撩开衣襟,外套里层的口袋里,装着一打应该VCD碟片的东西。
他神秘的跟我说:“要碟么?有好的!”
“有好的”,这三个字可以用在好多不同的地方,可以有好多的意思,不同场合,不需要啰嗦,言简意赅,这正是文字的力量。
话说,最近一直都在家办公,在家办公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睡到自然醒,最大的不好处,就是领导每次一惊一乍,就得上前表示“关怀”。
这不,刚又气愤了,我匆忙过去问什么原因。
原来有个不长眼的,不知哪个平台的客服,给她打电话了:“您好,是苟太太么?”
领导还没来得及生气,那边接着说:“要买房么?有好的!”
我急忙安抚:“不用选否,直接挂掉,挂前也可以说一句‘哈马了’”
——以上源自生活,有加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