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能力升级忘忧社
职场人,你该如何实现能力的弯道超车

职场人,你该如何实现能力的弯道超车

作者: 董晓闲 | 来源:发表于2019-01-05 11:46 被阅读0次

    职场人,你该如何实现能力的弯道超车

    董晓闲

    摘要:你有没有想过该如何模仿?这是一篇万字长文,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

    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作为新手,我们需要去追赶行业领袖,即使是在知识和能力学习这个领域也不例外。

    要想追赶领域内的精英,如果能够掌握对方身上最大的价值,我们就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比如对方是知识管理领域的第一人,如果他的核心价值是反思能力,而他为了领悟反思能力在知识管理领域中的使用方法用了3年的时间,如果你能在很短的时间(比如3个月)里弄明白反思能力是怎么回事,那么,你已经缩短了自己在这个领域与对方的差距,毕竟你节省了2年9个月的时间。

    当然,如果你本身欠缺思考能力且这种能力在你身上很难提升时,模仿这位专家自然就变得比较困难,但请大家注意,这里晓闲的表达前提是所有可以学习的能力你都具备天赋且是可以提升的,全篇文章也是基于这个前提。

    如果你的天赋比对方差一点,那也没有关系,至少你已经拉近了和对方的差距。

    所以说,如果你确实想实现这种能力的弯道超车或者快速追赶对方,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对方的最大的核心价值。

    而要实现偷学对方最大的核心价值的目的,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方法选择,但晓闲要向你推荐一个方法,那就是模仿,晓闲认为模仿法是最佳途径之一。

    什么是模仿呢?

    模仿就是从一系列优秀材料中学习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一个领域比我们厉害的都属于我们学习的对象。周围比我们厉害的人值得我们学习,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部动画片、一个组织只要有好的地方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但是,晓闲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人,所以,晓闲眼中的真正的模仿法一定是有准入门槛的,也就是说要想做好模仿,你还得有所选择,有所取舍。

    那么,晓闲就为大家讲一讲晓闲自己是如何做模仿的。

    步骤

    晓闲总结了模仿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果大家按照以下步骤操作,会从中收获颇多。

    1.确定目标

    在模仿法中,目标导向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要想取得模仿的成功,首先,你需要确定通过模仿提升自己的哪种能力。

    我们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每一种能力的深入掌握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不能做好精力和时间的专注管理,那么,模仿时,我们失败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晓闲认为,一旦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过于分散,至少我们不大能够取得成功。

    在确定模仿法的目的时要根据自身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来确定。

    对于职场人而言,实用至上是最基本的原则。

    要想确定自己的能力提升目标,最简单的方法是结合自己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长期职业规划目标和短期职业发展瓶颈的角度考虑。

    在做能力提升规划时要以一个时间周期为划分,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周期内以一种能力提升为主,在另一个时间周期内以另外一种能力提升为主。

    总的说来,在我们确定能力提升的目标时,我们需要考虑2个主要问题。

    A.能力周期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一种能力提升的时间周期,也就是说我们考虑用多久时间去提升一种能力。

    一旦一种能力的时间周期确定下来,我们就能更好地提升一种能力。

    一个时间周期并不是恒定的,它往往受能力的简单度、自身能力、面对的工作等影响,虽然并不固定,但是,晓闲认为,我们依然可以确定一个基本的周期标准,周期为1天-3年,且存在3个等级,短周期为1天-3月,中等周期为3月-1年,长周期为1年-3年。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情况差异极大,但是,晓闲认为,我们在对任务进行划分时可以参考晓闲自己总结的时间标准要求,按照以下划分方法进行。

    短周期一般适用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方法、技巧和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往往耗费的时间相对较短,比如一种试验方法的熟练掌握。

    中等周期一般适用于某种方法的模仿学习,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比如培养一种高效工作的方法,一种高效的沟通技巧。

    而长周期一般适用于掌握一种全新的系统能力,需要改变思维和价值观的行为模式,具备一种深入的能力等,比如职场新人完成职业化通常需要3年左右,没有编程基础的人成为一名合格的初级工程师通常也需要3年,一个比较消极的人彻底转变为一个心态积极的人也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B.能力选择

    当我们面临众多能力目标时,如何在短期瓶颈和长期职业规划目标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呢?

    对于职场人而言,长期职业规划目标所需的能力与短期职业发展瓶颈之间往往无法做到完全匹配,有时候甚至会完全矛盾。

    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权衡,应当优先选择对我们的长期目标更有利的选择。

    晓闲认为,在确定要提升的能力时,应当以对长期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的帮助最大的能力为主,同时要兼顾短期职业发展瓶颈。

    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同时兼顾长期职业规划目标和短期职业发展瓶颈。

    如果无法兼顾二者,当情势所迫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突破一种短期职业发展瓶颈(但却有损于长期职业规划目标)时,应当限制对于短期职业发展瓶颈能力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我们用于解决短期职业发展瓶颈的目标是保证这种能力不会拖自己后腿,不用把自己打造为这个领域的精英。

    如果2012年在柯达破产前夕,你是一名柯达的基层工人(从事螺丝钉的工作),在确定提升能力时,你应当选择提升一种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能力,比如学会一种新的产品生产工艺,而不是提升现有岗位工作效率的能力而让自己成为柯达生产效率更高的工人。

    2.精选材料

    一旦你确定了自己一个时间周期要提升的能力后,你就需要确定你该模仿什么了。

    不同的材料传递的知识和能力并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能力目标来选择适当的材料。

    而且,你需要选出多种材料或多份材料。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精英,只模仿一份材料是达不成结果的,你必须博取大家之长。

    在保障数量上,晓闲认为我们至少应该选择3-5份材料或者3-5种材料。当然具体数量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判断。

    在挑选材料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标准。

    A.有效的

    有效的是指一份材料(包括一个人)所传递的知识和方法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我们是跟一本书学习如何做销售,那么这本书应当讲解一些比较实际的操作技巧和方法,而不应该总是在讲解销售策略,比如关于如何说服客户,书中不能一直讲“要投其所好”或者“要用利益动人”,实际上,就算你不做销售,也能知道利益动人才是最佳的销售策略,但问题是该如何做才是利益动人呢?

    书中应当给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如果情况复杂,作者要给出一些具体案例让读者感受什么是真实情境下的利益动人,以及在具体案例下,“利益动人”该如何操作。

    另外,如果你跟着导师学习,你不能只听对方说怎么样做,最好对方能给出一些具体做法,或者问问对方一些成功案例。

    B.系统的

    模仿法追求方法的相对最优解,侧重于过程的掌握。

    所以,挑选材料时,要注意选择系统的学习材料。

    系统的往往要求一份材料要从多个角度或维度讲解清楚一个主题,比如讲解销售的体系化书籍,往往包括销售的历史、流派、价值体系、销售方法、技巧和案例等。

    所以,看体系化的材料,你会发现,一开始很多东西没有价值,但当你的水平提升后,你会发现,这个体系中的很多东西价值无限。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算是系统的呢?

    系统化的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

    人主要是资深的教练,一般资深的教练包括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总经理、研发总监、市场总监、销售总监等)、知名科研机构的教授、知名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等。

    他们有至少8年的经验,经历了大量不同场景和难度的挑战并顺利解决了难题,他们的经验是比较系统的,而且能够适用于不同难度的场景。

    物主要是指体系化的学习资料,包括一套培训课程(包括MBA、EMBA课程)、一本书等。

    这里,晓闲要重点说明一本书这一块。

    好书一般是最专业的人写的,在一些专业评书网站(比如豆瓣读书)及专业人士眼中评价极高。一句话总结,就是好书要同时满足作者极受好评,同时书也受好评。

    但是,要避免卖书网站(比如当当、亚马逊)的好评推销,因为推销往往不够公正客观。

    比如在股票基金投资领域的好书包括彼得林奇、格雷厄姆、巴菲特、查理芒格的书,他们都是世界级的投资大师;在化工原理领域,最受欢迎的是天津大学出版的书;介绍食品工艺学最受欢迎的是江南大学出版的书。

    C.可迁移

    可迁移是选择一些能够客观分析的材料,一般客观分析的材料不会走极端。

    可迁移的分析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一般会使用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且,数据的来源是客观和可信服的,且分析过程也是比较客观的,不存在故意掩盖对自己观点不利的证据以及分析过程的。

    其次、分析过程所使用的证据和理论依据往往来源于一些比较权威的理论,且通常是一次引用(也就是直接引用原始理论),很少二次引用,即使需要二次引用,也非常慎重。

    再次、作者的观点表述非常谨慎。在用词上,作者力图尽量公正客观,不误导人。

    最后、作者的观点一定是平衡的,不偏激的。

    很多喜欢走情感路线的作者,喜欢使用强烈的情感词汇,激起读者的极端情绪,或者把分析过程简单化,认为造成某个结果的原因只有一种,试图推销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描述一个人的成功时,如果描述不够客观,就会写“他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早年善于培养自己的销售技巧,他做了很多年,每次遇到挫折了都绝不放弃了,遭遇寒冬时,依然能够坚持,所以,20年后,也就是现在,他成为了这个领域最成功的企业家”。

    在这样的案例下,我们会认为他经商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销售能力特别强。

    但是,如果仔细想一想,你会发现“很多非常会销售的人,一样也失败了”。而且,在创业的黄金时期,很多很普通的人也能创业成功。

    所以,在选择材料时,如果具有偶然性的要素,一定要注意分辨,选择被大概率认可的知识,比如与其相信销售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还不如相信时代决定一个人创业能不能成功。

    3.发现规律

    研究优秀材料,要找到可以模仿的要点和技巧,要发现材料种隐含的一些深刻规律。

    能否掌握这些规律是我们模仿成功与否的关键。

    要想发现一份材料背后隐藏的规律,最好的方法是回到流程中,从流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果一份材料已经展示了处理问题的流程,我么我们只需要分析每个步骤及其要点即可。

    如果一份材料并没有直接展示其中处理问题的流程,则需要我们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找到其中隐含的步骤。

    那么,问题来了,流程步骤该如何发现呢?

    晓闲认为,要想找到流程,就需要我们对材料反复研究分析。

    一般,,我们需要使用逻辑分析和时间顺序分析的方法找到过程的各个步骤。

    比如“首先”、“其次”或者类似的词汇,我们可以把首先后与其次后的部分分隔成两个步骤。

    一旦完成这件事,我们就找到了具体的操作流程。

    但是,你会发现,我们找到的流程是非常具体的,比如首先,我们仔细观察了……并发现了……

    这里就需要我们对步骤进行抽象化处理,使得过程更通用,而不仅仅只适合一个具体案例。

    此时,我们需要对比多个相似案例,看每个案例的具体流程上的相同点,然后,对这些流程进行归纳。

    比如存在两个处理问题的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客户送货的车子撞坏了自家工厂的设施,向客户索要赔偿,第一步是找工厂了解情况,比如索要监控资料及确认损失情况;第二个案例是向某一个客户销售一种货物,第一步是了解这家客户的购买意愿和采购要求。

    在第一个案例中,第一步是找工厂了解赔偿的具体情况,在第二个案例中,第一步是找客户了解采购需求。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案例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是相类似的。那么,我们可以对两个案例的第一步进行归纳,可以得出流程的第一步是了解情况,也就是了解背景信息。

    当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操作后,我们可以逐渐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通用的整体流程框架,也就是从大量案例中总结出的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流程。

    当我们找到了材料中隐藏的通用流程后,我们需要进入第三步,那就是流程分析

    通过流程分析,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学习的,学到的知识该如何应用,知识中的关键是什么。

    流程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给掌握后续的知识背后的规律提供便利,而要想分析清楚流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A.关键度

    关键度是指在一个流程中某个步骤对于整个过程是否重要,如果一个步骤被剔除,是否会影响整个流程的正常操作。

    如果没有影响,那么,这个步骤就应该从总结的流程中剔除掉;反之,步骤一定要保留下来。

    另外,对于流程中的重要步骤,我们还需要比较各个步骤的重要性高低,要找到流程中的最关键的3个步骤,这样,在流程的后续应用时我们可以把握关键步骤。

    B.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我们总结出来的流程的每个步骤能否对最终结果产生关键影响。如果流程中的某些步骤无法对结果产生任何影响,那么这个步骤就是无效的。

    比如在安排物流车辆装货一事上,如果你总结的方法是反复催促司机跑快点的话,那么你可以直接把总结的这个流程剔除掉,因为车辆最快只能跑到80公里左右,所以,你催促并不能起什么作用。正确做法应该是事前安排好车辆,装完货要求物流到货时间。

    C.简单度

    简单度是指流程的操作难易程度。

    晓闲认为如果一个流程中的某些步骤的执行难度非常高,要么把这个步骤拆分掉,成为多个步骤;要么,我们直接把这个流程模式精简一下,让整个流程成为一种更简单的执行模式,一般情况下,我们总结的流程步骤不应该超过5-7步,极限是9个步骤。

    D.迁移性

    迁移性是指总结的规律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比如总结的规律是多做销售,以后才能当老板。

    实际上虽然这种经验确实有用,但是,要想成为成功的老板,你可能还需要很多的积累,运气也很重要。这种经验就没有价值,总结的规律也是错误的。

    通过了流程分析,我们就找到了流程中的关键步骤(把控了风险),也将流程调整为一种比较好操作的模式,并判断了流程是否值得学习。

    4.模仿材料

    当我们发现了要研究的材料的规律后,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层次,那就是模仿材料。

    什么叫模仿材料呢?

    模仿材料是指将我们从学习材料中总结出来的规律直接在与材料相似的环境下练习,以此加深对模仿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学习Excel图表技能,我们选择的材料是一本讲解Excel操作方法的书籍,此时,模仿材料就是指将从这本书中讲解的技巧直接在与案例完全一样或非常类似的情境下进行练习或者模拟应用,当我们能够不断实现书中的某种技巧时,就说明我们对整个Excel操作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一些了。

    在模仿材料中,我们有哪些方法呢?

    A.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是指在模仿材料阶段时,人为地对要知识地模拟应用的场景的难度逐步提升,从最开始的完全一样的场景的练习,到有所变形,最后到将多种技巧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练习的方法。

    分层练习是根据我们对一个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断加深来设定的,我们选择的练习场景的难度应当稍高于我们当下的能力。

    人是有惰性的,且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一直练习的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东西,我们就容易放松警惕,我们的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升。

    但如果知识的难度远远超过我们的理解能力,那么,我们就很难正常掌握这种知识,这种知识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为了加快我们提升自己能力的速度,练习场景必须不断提升难度,直到最终我们的水平达到极高的程度。

    这种方法的最大难度在于如何制定合理的等级划分以及如何选择不同难度下的练习场景。

    如果我们要掌握的知识需要通过考试,那么练习的方法就非常简单,操作的难度也极低,我们可以直接按照老师推荐的考试试卷的级别来进行选择即可。

    如果是要选择读书材料,我们可以找一些网上的书单或者请阅读大神推荐,书单需要分级。

    如果是某一种传统能力(比如销售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选择咨询一些导师或者参加培训机构的指导,等等。

    B.集中模仿

    除了可以选择分层练习这种操作方式,我们还可以选择集中模仿这种学习方法。

    集中模仿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我们只紧密围绕我们最近需要提升的那种能力进行模仿。

    如果存在两种需要提升的能力(能力A和能力B),那么,我们需要给这两种能力的提升进行排序,一般是根据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序,也就是按照要事第一的原则,选择方法晓闲已经讲解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一旦我们选出了要优先培养的能力A,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一些材料时,我们的关注点只应该与能力A有关,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先回避对能力B的关注和学习。

    比如我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运营,现阶段的任务是提升内容运营的方法,我们选择学习的材料是《运营之光》一书,那么,我们现阶段唯一应该关注的就是学习书中讲解的内容运营的方法,而关于渠道运营部分可以暂时先忽略掉。当然,渠道也是一名优秀的运营应该学习的内容,但这一部分应该留在后面学习。

    那么,模仿材料应该如何进行呢?

    晓闲总结了其具体操作步骤。

    A.大量练习

    晓闲认为,要想深入掌握一种知识和方法,练习是成功的关键,练习的多了,我们对一种知识的理解才能不断提升,而且,在练习时需要选择大量不同的场景来进行,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关于场景的选择,我们可以按照分层练习的方法来确定。另外,也应当集中练习某一种能力,具体方法参考集中练习所讲解的方法。

    B.模仿评估

    在经过了大量练习之后,我们就需要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客观评估了,评估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一个知识和方法是否掌握了。

    比较法是评估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的最简单的做法。

    晓闲所说的比较法是指把我们模仿的一些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

    这里的标准就是指我们用于模仿的一些材料。

    晓闲认为我们应当选择把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且对知识或方法掌握最深的几个作品与标准材料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判断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是我们后续继续提升的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自己做的成功的地方,成功的一般都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这一部分可以作为我们后续发展的基础,在后续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集合起来,这样我们的优势就会不断扩大。

    5.获得反馈

    在完成了模仿材料之后,我们就应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那就是获得反馈阶段。

    获得反馈是指从外界获得对于自身知识和方法掌握程度的评价和优缺点指示,以此帮助我们改善自身能力水平。

    要想获得外界的反馈,就需要我们将模仿材料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表达出来。

    当我们将知识和方法以产品的形式输出后,外界会给与我们评价,这些评价会帮助我们成长。

    输出的常用方法是发表作品、实践或传授他人。

    A.发表作品

    发表作品是指让知识以一种体系化的方法呈现出来,在呈现知识时,我们往往需要展示有关这个知识的比较体系的东西。

    比如你要输出销售方法,那么,你在作品中介绍销售方法时,如果只介绍一种销售方法,你需要介绍这个销售方法的各个方面,比如使用场景、使用要点、操作步骤、不足和优势等。

    作品的形式比较多样,既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视频(比如培训课程)和音频。

    虽然,作品的形式多样,且不同的形式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晓闲认为文章这种形式相对比较简单,也是比较基础的形式。

    因此,晓闲要重点讲一讲这种形式。

    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当今中国,要想获得外界反馈,你有几种选择。

    一种方法是发表在互联网上,供自己的读者评价,此时,整个方法的关键就在于你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网络媒体,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个人网站、简书、知乎等载体形式。

    由于不同的渠道的特征差异很大,会对自己的作品的反馈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你需要花很多精力做好渠道的选择。

    另一种方式是传统的方法,主要是直接把文章给他人看,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反馈意见。

    这种方式有两种途径。

    其一、给专业的人看,这里的专业人士主要是指自己的导师和主管,要从他们那里获得非常专业的指导。

    导师和主管既可能是自己公司里的导师和主管,还有可能是在外面找的导师。

    如果你写作的主题跟你的公司的业务或者业务要求的能力有关,那么,你应该选择将作品给公司的领导和主管评价,反之,那么,你应该找一个知识品牌大V。

    其二是给非专业的人看,非专业的人主要是指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找非专业的人来看,主要是让他们从自身非专业的角度,给出关于文章可读性方面的建议,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判断出一篇文章的观点陈述是否清晰明白,而且会告诉你所讲解的方法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成长。

    B.传授他人

    传授他人是指以口头的形式将我们掌握的知识讲给别人听,其途径既包括当面的,也包括网上途径。

    在讲解时,我们需要关注其他人是否能够理解我们所讲解的内容,并且,我们还需要注意自身的表述是否具有说服力。

    如果他人不能理解我们所讲解的内容,往往说明我们对一个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我们的知识体系中缺少一些关键部分,或者我们缺乏推广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

    如果不具有说服力,往往就表明我们对一个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继续学习。

    C.实践

    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晓闲已经在其他文章中推广过这一学习方法了,这里,晓闲又要再次推广一次这种方法。

    这里的实践实际上跟其他场合下的实践学习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

    在这里,晓闲所讲的实践是指直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适应场景下的问题,目标是通过实际应用来评估方法的掌握效果。

    一般情况下,适用于本文所讲的实践法主要用于获得外界关于系统化能力的反馈,比如销售技能、管理技能、项目管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等。

    这一类的能力和技能往往并不是一种简单技巧的单一应用,其中往往需要应用多种相关联的能力。

    比如在销售中,我们需要具备的能力就包括产品知识、临场反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谈判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决策能力、销售能力、情绪掌握能力以及其他一些比较隐秘的素质。

    在整个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你需要综合应用以上能力中的多种能力,即使你对以上能力中的多种能力的单独掌握程度极深,但如果缺少了能力的综合应用,通常你失败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

    相比于前两种方法,实践法的明显不足是对自身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你将各种能力掌握到相对比较深入的层次后再进行,但它也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能够明显地调动我们的潜力,会加速我们的综合成长。

    晓闲认为,如果能够灵活应用以上3种方法,我们就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6.迭代升级

    在从3种方法中获得了大量的反馈之后,我们就需要进行迭代升级了。

    迭代升级是指在获得反馈意见后,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针对自身已掌握的优势部分进行升级,将优势部分的优势逐步扩大。

    通过迭代升级,我们可以从反馈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能够顺利改善自身的不足。

    要想做好一种知识和方法的迭代升级,我们有以下4种方法可供选择。

    A.优先提升关键缺陷

    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中,其中的某一个部分(知识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这个部分如果出现问题,会严重制约我们后续的发展。

    在进行能力或知识的迭代升级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我们已经发现的不足部分是否存在这一类的关键缺陷,如果我们自身确实存在一些关键缺陷,我们就需要想办法重点在这个方面进行突破。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关键缺陷呢?

    要想提升关键缺陷,我们可以重复按照以上5个步骤进行。

    当我们的关键缺陷被突破后,我们就可以将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了,可以开始改善一些相对次要的能力缺陷(当然,这些能力一定要属于重要能力)了。

    B.注重升级具备能力

    在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中,除了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我们还会发现还存在一些比较擅长的部分。自己比较擅长的部分就属于已经具备的能力。

    对于这一类型的能力,我们的重点在于加深对这种能力的掌握程度,力图将这种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而对于我们来说,要想提升这种能力,通过获得反馈中的3种方法即可获得。

    另外,除了要将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我们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将这种能力打造成一种更通用的能力,这里的通用能力是指要将一种能力进一步抽象化,使之形成一种应用范围及其广泛的规律。

    实际上,通用能力就是我们模仿法的最终目标。

    C.逐步升级自身能力

    在提升能力时,我们需要注意,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能力从比较浅的程度进化到比较深入的程度,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心血、时间和精力。

    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保持淡定,在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制定一个理性和合理的计划,确定合理的能力提升目标。

    在每一个阶段,我们不能把能力提升的目标定的过高,如果目标过高,最终无法达成目标,那么,整个能力提升过程就没有效果了。

    我们也不能把能力提升的目标定的很低,如果目标很低,在提升能力时,我们自己会缺乏动力,导致自己成长速度过慢。

    要想让能力不断升级,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场景法来实现。

    场景法是指将一种知识和方法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以此获得自身对一种知识和方法的深入掌握。

    应用场景既可以是人为设定的,也可以是非人工的(比如实际场合)。

    我们在选择场景时,需要一定的策略,最初的场景应当是比较简单,而随着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场景的难度也应当随之提升。

    D.围绕系统提升能力

    围绕系统提升能力是指在提升自身能力时要有意识地以某个方法、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将已经具备地知识和能力以及还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打造成了一个系统,避免自身短板的束缚,最终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以此提升综合能力。

    比如你通过模仿法发现自己特别擅长分析问题,而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业务员,那么,你在后续提升自身销售能力时,应当有意识地围绕分析能力这一特长来打造一个销售方法论体系,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的成长。

    以上4个角度是我们在进行模拟法迭代升级时应当特别注重的方面。

    要点

    按照以上步骤,我们在进行模仿时会取得极大收获,但是,在整个模仿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整个方法的一些要点。

    晓闲总结了模仿法中的几个要点。

    1.经常思考

    一份非常好的材料往往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而且,由于我们自身能力在不断提升中,所以,对于同一个材料,在能力的不同时期,我们的关注点和感觉是不同的。

    因此,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我们的最佳选择是不管自身能力如何,选择的材料要经常学习,每次学习时都思考一下自己有什么收获。

    另外,在反复学习材料之外,我们还应该经常思考,此时,我们思考的重点是盘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是否足够体系化,是否存在一些关键缺陷,并思考后续如何提升自身能力。

    2.反复实践

    晓闲已经讲过,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模仿中也同样如此。

    当我们对某一些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理解之后,就需要对某一些知识和方法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当模仿的次数足够多时,我们就能够形成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那么,该如何界定模仿次数的标准呢?

    晓闲认为,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方法,模仿的次数并不相同,一般来说,要模仿的知识越简单,次数就越少;如果要模仿的知识极端复杂,往往我们需要模仿很多次。

    但具体需要模仿多少次,晓闲建议大家在进行模仿时,自己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确定。

    案例

    最后,晓闲想说说自己使用模仿法的学习历史。

    晓闲进入目前这家公司工作已接近3年时间,一直在从事业务相关工作。

    在目前这家公司工作的3年时间里,晓闲非常幸运,曾经与公司的大老板一起出差过3次。

    总体说来,每一次出差,晓闲都有一些新的收获。

    在第一次跟老板出差时,由于没有高层管理者与客户交流的亲身经历,所以,我特别关注老板如何与客户交流。

    那一次,我们出差是为了开拓供应商渠道并试图与一些品质优良的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

    所以,第一次出差的目标是筛选出品质合格的供应商,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合作。

    在整个出差过程中,我很少说话,主要是听老板讲。听完老板的讲解后,我的最大收获是如何系统地了解客户的生产工艺以及判定产品品质,并通过设定合理的发问来评估供应商的质量风险。

    在那次出差后的半年时间里,我的努力重点一直都是提升判断供应商原料品质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设定系统化的问题来判断品质好坏,半年的时间帮助我掌握了判断货物品质的方法。

    而第二次出差由于目的并不明确,晓闲的收获并没有另外两次大,这里就不介绍了。

    而第三次出差也是一次收获非常大的行动。

    这一次出差,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与一家潜在下游客户的友好关系并勾起下游客户对我们的品牌的认可,这一次我们的身份是销售方。

    在整个过程中,我依然很少说话,我在听老板是如何跟客户沟通的。

    听完老板跟客户沟通后,我产生的感觉是老板的整个聊天过程都是为了推销我们的优势,并且,他的表述是系统化的、客观的,为了说明我们的优势,他列举了很多客观数据。

    最终的结果是客户非常兴奋,对我们的品牌产生了极大的认可。

    从整个沟通过程,我体会到的是如何通过系统化的宣传,让客户认可自己的品牌。在后续的业务工作中,我也试图通过这种模式来吸引供应商。

    以上全部内容就是晓闲对于模仿法的理解。这一篇文章耗费了晓闲很多的精力,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我是董晓闲,我在这里等你

    本文已经在我的简书【董晓闲】与微信公众号【董晓闲】同步更新,希望朋友们有所收获,欢迎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Hml^[#�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人,你该如何实现能力的弯道超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sr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