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净土的关键密码(上)
南无阿弥陀佛
迈向极乐净土的关键密码(上)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同学、听众,南无阿弥陀佛!
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应邀参加圆光佛研所这一期的暑假佛学营。这一期的主题是“趋向净土,关键密码”。对这个主题,我觉得很相应,很想就这个主题谈一谈。不过,主办单位希望我谈有关念佛三昧的题目,所以我也以这个内容,就我所理解的,来跟大家分享。
首先,关于“趋向净土,关键密码”这个主题,“趋向”这两个字,蕴含大乘的精神,也就是回向,回转、趋向的意思。而所谓“净土”,有弥陀净土、弥勒净土、灵山净土、药师佛的净土、阿閦鞞佛的净土,乃至唯心净土;不过,一般谈到净土,大多是指极乐净土。至于趋向、进入极乐净土的“关键密码”,当然只有一个,也无所谓关键不关键,就是“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这个时代是科技时代,讲究密码,进入大厦要有密码,否则不能通关;进入电梯、房间也都要密码;我们的金融卡要密码,存折要密码,保险箱更要密码;我们的计算机、手机也需要密码。密码科技发展到现在,不一定需要文字、符号,我们的脸就是密码,在飞机场要出海关,只要把脸对着查验机器,自然就能通关。以前从香港要进入大陆,需要一张卡,现在不用,手伸出去就可以了,手掌的指纹就是通关密码。
要趋向、进入极乐世界的通关密码,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只要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绝对百分之百能够进入极乐世界。
刚才讲到,回向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大乘佛教又分圣道门和净土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除了净土宗之外,其他各宗各派,包括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禅宗、密宗、律宗等,都属于圣道门,只有净土宗属于净土门。但不论是圣道门或净土门,都是以利益众生为根本目的,以度脱众生为终极目标。
佛陀说法,一开始就是四圣谛,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苦、集、灭、道”。把苦摆在第一位,不是因为佛教喜欢谈苦,而是要众生体认苦的本质,了解苦是一个客观性的存在事实,从而进一步寻求解脱,离苦得乐。
“苦”是果,“集”是因,追究苦的原因,就是由于无明,无明引起贪瞋痴,招感六道轮回。要脱离这个苦,必须先断它的因,断得了因的话,就能离苦,进入苦灭的境界。这个灭就是涅槃、不生不灭,灭除了贪瞋痴无明,不再生死轮回,生命永恒存在,不再消失。世间的苦与乐是相对的,涅槃的本性则没有相对性,也就是没有苦也没有乐。简而言之,涅槃就是泯却相对性的大乐。成佛即涅槃,成佛之乐,就叫作涅槃之乐。
要达到涅槃,必须修道,也就是苦、集、灭、道的“道”。道有解脱道和菩萨道,两者固然皆以解脱生死轮回为目的。不同在于,解脱道是求个人的解脱,而菩萨道则是同时帮助大众、带领大众共同解脱。
解脱道以出离心为核心,菩萨道以菩提心为核心。不过,菩萨道的菩提心,也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如果没有出离心而谈菩提心、菩萨行,那等同空中楼阁。所以,不管出家、在家,若是没有最基本的出离心,就不是真正的学佛。
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就晓得,必须自己解脱,才能带领大众一起解脱;自己先离开苦海,才能广度苦海众生。如果连自己都还身陷苦海之中,都需要人家来救了,哪有能力救人呢?换句话说,大乘行者必须先有出离心,完成解脱道的基础,然后才谈得上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否则都是空谈。
所谓菩萨道,就是以人为念、舍己利人,为了使众生离苦得乐,自己再怎么样地牺牲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也是菩提心的展现。因此,为了救度众生,菩萨必须广修三学、六度万行,再将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所以回向——回转、趋向,是很重要的。
以圣道门来讲,有三种回向,所谓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首先,回向菩提是就因果相对来讲的,以广修六度万行为因,而目的就是要完成菩提,也就是成就佛果。其次,回向众生是就自他相对来讲的,以自己所修来利益他人,为了他人可以牺牲自己。就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
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回向菩提和回向众生,是一体的两面。
再者,回向实际是就事理相对来讲的。凡有所做,不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也好,四摄也好,四弘誓愿也好,六度万行也好,都不能执著,不能有人我对待,一切所修,都必须回向实际。“实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空性。利益众生的同时,没有我执、法执,这样才能够成佛。
《菩萨璎珞经》中说,这样的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初地,到达十地,进入等觉,又进入妙觉,总共五十二个阶位。也就是说,所谓的圣道门,必须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生生世世地修行。试问,这对我们来讲,是容易还是困难的呢?
在佛教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有一个定义,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我们在经典上,尤其是佛陀的本生谈,常常看到佛陀为了行菩萨道、为了成等正觉,无量劫来舍头目脑髓,布施给众生,不但有如此的发心,还有相应的行持。然而,眼下社会上贫穷的人那么多,病苦的人也不少,我们有没有发心去行菩萨道呢?
譬如说,现在没有房子住的人很多,只要是无壳的蜗牛,都得租房子,租金又不一定付得起。可是我们却还有好几栋房子在租人家,存折里面还有很高额的存款,那不就表示我们发的菩提心是有问题的吗?为什么不能奉献一两栋房子给需要的人呢?
再说,有些病人急需肝脏、肾脏、骨髓、眼角膜,然而我们知道了,为何无动于衷?为何没有抓紧机会行菩萨道呢?现在的医学技术相当进步,捐赠器官也不怎么痛苦,可是我们为何做不到呢?这不就说明我们发的菩提心不真,没有力量行菩萨道,难舍不能舍、难行不能行、难忍不能忍。
由此来看,圣道门的修行非常困难,既要难行能行,也要无我执法执,与法性相应。所以,净土宗的一位祖师昙鸾大师,他有一句话对我们很有警惕,他说: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可是所做的一切善行,却掺杂了贪瞋痴三毒,都和清净无漏的法性不相应,不论因和果,都是颠倒的。因为颠倒,所以都是虚伪不实的。
那怎么办呢?我们学佛修行,乃是要为众生牺牲奉献的,如今却被烦恼、业力所障碍,不能如实地来发菩提心,也无法实际地去行菩萨行。那就回向,回转、趋向净土,往生极乐世界。净土门也属于大乘,也必须发菩提心,只不过净土门和圣道门的菩提心不一样,一个是他力的菩提心,另一个是自力的菩提心。
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愿生心,愿生极乐世界的心。为什么呢?因为不怕我们没有发心、没有力量来行菩萨道,只怕我们不成佛,哪有成佛而不会说法度众生的呢?再者,不怕我们不能成佛,只怕我们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就是成佛的境界,是涅槃的国度,一旦往生,不但能够成佛,而且是快速地成佛。
所以说,我们要晓得有圣道门的菩提心,也有净土门的菩提心。若再细分的话,各宗各派对菩提心的解释,也都不一样。净土门是大乘,同样以菩提心为根本,只是它是以愿生弥陀净土,来完成菩提心,来成就菩萨道。
前面谈到,菩提心有分自力和他力。若以圣道门来讲,都是自力的菩提心,因为是靠自己发心,靠自己行菩萨道去完成,这很困难。但是,如果是净土门的菩提心,那就很容易,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成佛。
净土门的菩提心,也有他力和自力之分,这个就要谈到阿弥陀佛的愿了。
我们说“净宗根源”,“净宗”就是净土宗,“根源”就是根本、来源,有根本才会有枝干花叶,有来源就能源源不绝。净土宗的根源,来自净土三经。因为佛教必须以经典为依据,所谓“离经一句,等同魔说”,如果离开经典,那就不是佛教了。而净土三经当中,是以《无量寿经》为根本,以《观无量寿经》为开展,最后以《阿弥陀经》为结论。
为何说《无量寿经》是根本经呢?因为唯有《无量寿经》才有谈到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如何为众生经过五劫的思惟,规划出四十八大愿的蓝图;又如何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的无量德行;以至于成佛之后,有阿弥陀佛本身,有庄严的极乐世界,也有六字洪名来广度众生。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以及众生往生的因果,都宣说在《无量寿经》当中。所以《无量寿经》就是根本经,也可以说,《无量寿经》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可以分为三种属性:一种就是完成阿弥陀佛本身,另一种是完成极乐世界,最后一种则是完成救度众生的功能。不论是完成阿弥陀佛本身,或是完成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目的都是为了救度十方众生。所以,救度十方众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个愿,就成了阿弥陀佛本愿当中的根本愿。
阿弥陀佛本愿当中的根本愿有三个,叫作“摄生三愿”。“摄”的含义,是现生保护念佛的人,临终接引他往生;“生”指的就是众生,其中也含有往生之义。“摄生三愿”是哪三个愿呢?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和第二十愿。四十八愿当中,必须要有能让十方众生往生的愿,这样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才跟我们有关系,否则没有关系。所以“摄生三愿”是本愿当中的根本愿。其他的愿,不论再怎么样的殊胜,如果不能让十方众生往生,那么极乐世界的完成、阿弥陀佛的存在,对十方众生来说,就都没有意义了。
这三个愿,又分为当机愿和结缘愿。当机就是对机,意思是这一辈子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第十八愿、第十九愿就是当机愿。第二十愿是结缘愿,结缘愿就是已经和阿弥陀佛结过缘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辈子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不过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既然已经结了缘,就不可能舍弃他,至少下辈子,或是下下辈子,就让他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前面谈到净土门的菩提心有分自力和他力,就是从第十八愿和第十九愿来划分的,第十八愿就是他力,第十九愿就是自力。这两个愿当中,又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文共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如果拿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话,就是二十八个字。
愿文的大意是说,“设我得佛”,那个时候法藏菩萨还没有成佛,所以他就设定、约定说,“我不成佛便罢了,如果我成佛的话,要让十方众生都能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里所说的“十方众生”,包含就很广了,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平生之机、临终之机,乃至中阴身,甚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都含在“十方众生”的范围里面。
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一视同仁,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有圣凡、善恶种种的执著与分别。阿弥陀佛毫无这种心念,在佛心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对十方众生都一样地看待,都是他要救度的对象。这就是佛心,否则就还不是佛,就只是凡夫,或是菩萨而已。
“至心信乐”的“至心”,就是真心;“信乐”就是信。凡事要真心,没有真心,那就是虚情假意。四书《中庸》就说: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所以信要真,何况是要往生极乐世界、脱离生死轮回。将来是要成佛的人,哪可以不真心呢?
“欲生我国”就是愿生极乐世界的意思,这个愿心也要真。
而“乃至十念”就是念佛,念佛也要老实、真正地念佛。
也就是说,“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行,信愿行都包含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中。“南无”就是信和愿,“阿弥陀佛”就是行。不管我们知不知道信愿行的含义,乃至于有没有信愿行,只要专一称念这句名号,信愿行的功能就在里面了。
再者,有信的话,就会有乐;如果没有信,就乐不起来。信也有分自力的信和他力的信。自力的信就只是好乐(yào),好乐就是喜欢、盼望,能不能得到还不晓得,要看未来。因此自力的信还没有乐(lè),他力的信才会有乐。如果读作信乐(lè),快乐的乐,表示他已经拥有了,确定往生的身份了,所以没有顾虑,可以乐了。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是要我们乐的,也就是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名号,那就必生弥陀净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这样的众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永不成佛,还要再修。那么,请问各位,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成佛了。那岂不是我们只要信、愿、行,就必定往生;否则阿弥陀佛就失约了,打妄语了。这有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第十八愿有三个约定、一个保证:约定我们相信他的救度,约定我们要愿生他的净土,约定我们从今以后专称他的名号;如果这样还不能往生,他就不成佛。这就是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约定和保证。
乍看之下,这样的约定似乎有条件,其实根本算不上是个条件。因为信和愿是我们的一个认识、相信和肯定,并不困难。只差有没有理解,所谓“理生信解”,有理解就会有信,就会有愿。
至于行,就是念佛。随每一个人的根机,在不影响原来生活的情形之下念佛。也就是不论何时、何地、何缘、何种根机,就依他的根机去念。一天能念多少就念多少,念佛的心境是清净的还是杂乱的都无妨。只要有信、有愿、有行,阿弥陀佛就知道了,现生就保护他,临终就接引他,这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保证。
关于“信”,到底是信什么呢?我们净土宗的宗旨,第一句就是“信受弥陀救度”。若以蕅溢大师的《弥陀要解》来讲,一开始就说有六种信,信因、信果、信自、信他、信事、信理。这六种信,理解都不容易了,何况要信得来。其实,“信”很简单,就是信受,对弥陀的救度,相信不怀疑、接受不排拒。如果心中怀疑,“真的有阿弥陀佛吗?在浩瀚的宇宙当中,真的有一个极乐世界吗?”那就不是信了。
再者,虽然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存在,可是不了解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所建设的,它的所有权、使用权,都是登记在我们的名下,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无条件的。如果不能了解这一点的话,当然也不会接受。如果相信,而且不排拒,这样的话就是“信”了。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现成的,是现在式,不是未来式,只要信受弥陀救度的话,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一个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就不会有轮回之苦,就会有解脱轮回之乐,这个就是“信乐”。
至于“欲生我国”,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讲,他呼唤我们往生他的极乐世界,所以说“欲生我国”。在我们的立场来讲,就是“愿生彼国”。净土宗就是在讲阿弥陀佛的呼唤,十劫以来,阿弥陀佛就一直呼唤到现在;不!是从兆载永劫之前,从他发愿修行的开始,就已经在呼唤了,从极乐世界呼唤到娑婆世界,一直呼唤到我们圆光佛学院的视听教室。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的声音,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浩浩荡荡,充遍在宇宙当中的每一个角落。请问各位听到了没?如果听到的话,等同被阿弥陀佛救到了。听的进一步就是闻,闻的内涵就是信。如果闻而不信的话,那就是所谓的“闻不具足”。换句话说,具足完整的闻,就会相信。所以我们听闻阿弥陀佛的呼唤,就涵盖着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的话,就已经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了。
所以说“愿”,也有自力和他力两种含义。“我志愿将来成佛,我志愿将来成总统,我志愿将来成为科学家”,这都是自力。单凭一个这样的愿望,现在就已经确定能够成为总统、科学家了吗?还不一定,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如果努力不够,或者不是这样的资质,抑或过程中退转的话,那么这个愿就成为空愿了。也就是说,自力的愿是不确定的,不能带来乐。
那么他力的愿呢?他力的愿就是愿意。阿弥陀佛要救我们,如果我们愿意接受的话,就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离苦得乐,这个就是他力。可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已经十劫了,我们却从来都没有答应过,尚未点头,直到现在,阿弥陀佛还在等待我们心中愿意、口中答应。
总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具足了信愿行,今后我们就专一地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话,就可以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而感应道交,就已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不再是娑婆世界轮回的凡夫了。所以印光大师有一句话说: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前面说到,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即是菩提心。那么,假设有人念佛,只是为了逃避到极乐世界,或者认为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想到那边去享乐,根本没有菩提心的内涵,这样也可以吗?这样也是可以的。因为只要念佛往生到了净土,自自然然就会有菩提心,就会成佛、广度众生。
《往生论注》就有一个比喻。不管长江、黄河,或其他的溪水,也不论这些水是清净的、污浊的,一旦到了大海,就和海水一样的味道。意思就是说,十方众生的根机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同样都会发菩提心,都一定会成佛、广度十方众生。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宗旨,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这个就是第十八愿的内涵。
在《无量寿经》中,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有它的成就文。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其成就文这么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全文总共四十个字。虽然比愿文本身还多四个字,可是所用的文字几乎相同,内涵也都两两相对。
成就文所说的“诸有众生”,即是愿文的“十方众生”。十方众生范围比较广,十法界当中的九法界,也就是三圣六凡,通通涵盖在十方众生当中。如果以“诸有众生”来讲的话,就是指三界六道轮回的众生。表示阿弥陀佛虽然圣凡都要接引、救度,但是以凡夫为本,所谓“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救度我们的名号;“信心欢喜”,愿文说“至心信乐”,所以这个乐,就是欢喜;“乃至一念”,愿文说“乃至十念”,两者意义都是一样的。因为有“乃至”,所以涵盖长短、多少。也就是说,乃至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够往生。并以此显示,临终乃至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了,何况我们现在就愿意接受弥陀的救度,就开始专称弥陀佛名,是平生的根机,不是临终的根机,更加能够往生。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这里所说的至心回向和愿生彼国,其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乃至一念”的内涵。只是在解说与文字的呈现上有前后次序,先说“乃至一念”,然后说“至心回向”,再说“愿生彼国”,其实就是回转、趋向、愿生极乐世界的意思。若是这样的话,“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当下就获得往生,而且当下就不退转了。
净土宗是特别法门,其所说的不退转,和通途法门不一样。通途法门的不退转有三种,所谓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进入十住就是位不退了,不可能再退回声闻、缘觉;到了十回向就行不退,菩萨之行就不退转了;一旦进入第七地的话,就念不退,起心动念都和真理相呼应。而我们净土宗的不退转,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都是一生补处,不可能再退转了,直至成佛。
或许有人会问,“虽说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可是我们都不是临终之机,肉体还活在娑婆世界,在我们的内心之中,还有无明、贪瞋痴,这样能算是不退转的菩萨吗?”其实,这是就身份来讲的。所谓“凡夫菩萨格”,虽然还是凡夫,可是身份却是菩萨。
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形容得很好,他说: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意思就是说,对于这个法,能够生起正信的话,就已经不是凡夫了,其身份、位格已经超越声闻、缘觉二乘人,属于大乘种性。如同太子一出生,就属于国王种性,其身份地位的高贵,就已胜过宰相、王公大臣了。
换句话说,尽管我们还有烦恼,佛的功能一点都展现不出来,可是我们已经取得极乐圣众的身份了。这就好比移民加拿大、澳洲或是纽西兰,如果我们已经合乎条件,就算我们还没有移民过去,可是手续已经办好了,签证也已经通过了,那岂不是我们现在就是那一个国家的国民之一了?只差还没有起身前往而已。
同样地,我们要移民到极乐世界,也得符合移民的条件。阿弥陀佛开出的条件,就只是要我们愿意、接受就可以了,可以说毫无条件可言。只要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被录取了,就拥有极乐世界圣众的身份了,等到我们娑婆业缘一尽,就立刻启程到那里。不需要坐飞机自己去,是阿弥陀佛亲自率领清净大海众菩萨,浩浩荡荡地来迎接我们。这叫作“平生业成”,往生大业在平生就已经成就了,而且住不退转,现在就已经是不退转菩萨的身份了。
所以说,在摄生三愿当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是阿弥陀佛把这句名号的功德力回向给我们,只要我们接受、称名念佛,将来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他力的菩提心。第十八愿虽然有说至心回向,但是这种菩提心愿,不必回转、趋向,这个和靠自己累积功德来回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自力的菩提心必须要广修六度万行,才能有功德回向,不然的话就没有功德可用来回向了。
隋朝慧远大师所写的《大乘义章》,其第九章就说:“真尔悕求,名之为愿;挟善趣彼,说为回向。”也就是说,直接前往的就是愿。愿,前面讲过,有分自力、他力。自力就是一种志愿,自己去追求,能不能达到,尚未确定。而愿意、接受,那就是我们净土法门的愿,就是“真尔悕求”,直接前往的,纯是他力,不是自力。
至于“挟善趣彼”,那就是明显的自力回向,如果没有东西、没有功德,如何去回向呢?相反地,我们这个法门,是接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回向。所以善导大师说,“但使回心决定向”,我们是回转这个心向着极乐世界,不是回转我们所做的功德趋向极乐世界,或者趋向于未来的菩提,不是这样。
所以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回向,愿生彼国”,是愿的一种回转,回转、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待续)
•慧净法师
(2017年7月8日讲于圆光佛研所)
迈向极乐净土的关键密码(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