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净土宗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作者: 272afcf6c067 | 来源:发表于2018-06-25 21:54 被阅读192次

中国净土宗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中国净土宗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第一点,善导大师既然是弥陀化身,那么他的净土思想,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

那比较起来,其他的大德善知识所宣说的净土的思想就不具备这么一个特点。

我们既然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当然这个不用解释了,就以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净土思想作为我们的依准。

第二点,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它有楷定古今的作用。

善导大师他当时在唐朝的时候,为什么要写这一部《观经四帖疏》呢?

大师本人在《观经疏》里边有交代,说是因为看到在大师以前的时代,所谓“古”,就是在善导大师以前的时代;“今”就是指大师同时代的人。古今也有不少法师,对《观经》做注疏和解释,没有完全究竟显明佛的真实本意。也解释了,但是没有透彻,没有深入,甚至还有一些误解,有一些错解和曲解。经义不是那么明了的,所以《开经偈》就讲:“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愿解如来真实意。”

这“如来真实义”,特别是净土法门,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善导大师感觉这个状况很令忧心!

因为这样的解释,对于绝大多数的根机来讲,有不堪修持的地方。佛的真实本意没有完全地畅明,所以大师悲心殷重,就说“我要重写这部《观经疏》,来楷定古今。”

“楷”,就是楷正;“定”,是决定它的是非。就从古到今对这一部《观经》的解释有的有正确地方,有的或许有错解、误解、曲解的地方。

作为一个标准,把它定下来。我们看历代祖师的注疏,能有这种口吻,说“我这个要楷定古今的”,我还是没有看到过。只有善导大师,他是弥陀再来,他就这样说“楷定古今”。

所谓楷定古今,不是说我们一般人,都是很有名的大法师的解释。所以,这个就成为我们一个标准。就是说,其他的大德对于《观经》乃至净土教门的理解,或许还有不到的地方,或者不够透达、明了的地方。而善导大师的解释,究竟畅明佛意,没有不透达、不明了的。这样,我们来依准,心里就踏实了。

第三点,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我们净土宗正宗的传承。

传承很重要。我们一般学习法门,尤其学净土门,可能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也没有什么传承的概念,因为这句弥陀佛谁都会念,谁都可以念。那么净土法门好像也没有什么非要像禅宗以心印心,像密宗它有严格的传承关系,似乎显得很松散。当然这一方面说明它普及易行,很简单,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净土教法就没有规矩,就没有教理上的一套教育的组织结构,是有的。

所以,我们中国的净土宗,在善导大师的著作失传之后,经过唐末到宋、元、明、清这一段时代,因为各宗的大德善知识都是大权示现的一些人,或者是很有修持德望的高僧。

大家都感觉到净土法门是释迦佛的出世本怀,所以各宗各派大德善知识都来弘传净土法门,都引导修学各宗各派的人来归入净土法门。这样就形成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诸宗回归,都能够到最后回归到净土法门里面。

那一方面使得我们净土的弘扬极大的普及,另一方面也使得净土的宗义,特别是善导大师这一系的思想没有传承下来。那么像禅的思想像天台的思想,因为这些都是引导修禅的人,引导修天台宗人来进入念佛,它自然地带有方便,你没有带方便它的根性就不容易引导,就会赞叹,然后会顺着她喜欢坐禅,喜欢观心喜欢学教这样的一个心态赞叹他说“这个好”,然后引导他说“不过很难,你要进入净土门”。

所以,诸宗汇归也使得各宗各派的思想对于我们净土法门也有了影响。那么净土法门,刚才说了一个是善导大师的著作,失传近千年。另一方面,各种思想都汇归过来,所以我们现在一般所接受到的净土中都是比较混杂的,比较驳杂。

那么,一般所说的比如说“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或者说“教依贤首,行归净土”;也有的人是“教宗般若,行归净土”这什么意思?就是说他对一代佛法的判教认识,他并不以净土宗的眼睛来看,他是站在禅、天台、华严他们判教的立场,就是他的教是一种脚力的依据,可是在行持方面他也觉得“我靠天台的教观,靠华严的理事无碍观,我不能够当生了生脱死,我最后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这样绕了一个弯过来,所以在他的解门和行门当中没有纯粹。那么这个就对一般的修学净土的人都有了影响,所以我们现在一提到净土法门,往往都带有各宗各派的影子存在。

那么善导大师的思想他不一样,他很纯粹,他传承的关系是清净无染的。从我们的本师释迦佛,本师释迦佛到龙树菩萨到昙鸾大师到道绰大师一直到善导大师,这是我们一脉相承的法义,这些我会在将来的讲课当中来说明。总之,我们知道导大师的思想,是我们净土宗的正宗传承,其他不是这样,我们学法要有传承。

第四点,就是善导大师同样说是净土宗的传承,昙鸾大师也是,道绰大师也是。

为什么不标榜说是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呢?昙鸾、道绰还是比较初级的。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是继承了龙树和天亲的法脉。那么在我们中土第一部系统性的解释,它是解释《往生论》的,那么对于净土的教法作一个教理的阐述。

不过,只有到了善导大师的时候,才叫集其大成,对净土的教法圆满了,大成它的教义。所以我们以善导大师作为整个净土教法的一个代表,因为最丰富最圆满,不管是教理上面的判释,还是在行持仪轨方面的建立和健全,都是最完备的。

所以,善导大师是大乘净土教者,那么其他的,当然有的不是我们净土宗的传承,那有的是初期的还没有大成,我们以善导大师作为代表。

第五点,善导大师刚才讲了,它是大乘净土教,建立了我们的净土宗。

我们净土宗,不管是研究佛教史的,现在文献资料比较发达了,不像以前,研究佛教史的也好,我们净土宗的行人也好,教内教外,那么研究起来公认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

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他有什么样的含义?开宗立教的人物,那么在这一宗的法门当中,它就是一个旗帜。

比如说,我们天台宗是智者大师开宗立教,如果要修学天台的话,那么智者大师他的思想就是一个标准。你离开智者大师,谈不上天台宗;你要学花严宗的话,那么贤首大师杜顺和尚他就是一个标准;你要学禅宗,达摩大师是印度来的,我们中国的初祖,乃至六祖慧能大师,下面一花开五叶,你不可能说超过六祖大师,六祖大师他所讲的就是一个规范。我们学净土宗,善导大师就是我们一个开宗立教的祖师。

那么开宗立教什么意思?它就是像建立这个国家的帝王一样,它整个国家的宪法,规矩,政治制度由他确立起来。作为善导大师,他对我们净土宗有非常多的贡献,也定了作为我们世依行的标准。比如说关于专修和杂修,在善导大师前,是没有这样判释的。

善导大师说,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杂修者,千中无一往生,他就是决定性地说明这一点。这也是有特殊独到之处。

第六点:契机不契机

我一开始也说明了,因为教法,个人站的立场不一样,描述也必定不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东坡写了一首诗,说他来看庐山,横着看波浪起伏,像一个山岭一样,侧着看,因为都挡住了,就成了一个孤孤的山峰。那么你说看的是不是庐山呢?都是,只是角度不同,他的视觉效果不一样,那么描述也不一样。

比如说站在天台、站在禅的立场,他有他本身的净土观。比如天台宗就就判净土,有所谓的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他也根据他的教观而分定说哪种人往生到什么地方,他有他的立场,就得出这个结论。站在天台的立场上,这个是正确的。

可是,我们如果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站在急救造罪凡夫,摄受这样根基的立场呢?那角度就不一样了。所以,现在学净土,要把握两个方向:

第一,脚跟要站稳。脚根怎么站稳?你是什么人你要看清楚;你是什么根基你要看明白。我们本身是一个造罪凡夫,站在这个立场上。

第二目标要明确。我们盯住阿弥陀佛,不会有错。不然你晃来晃去,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妄想纷飞的人,然后一辈子修行就想把妄想怎么把它克服,可克服了好多年也没有克服的了,就耽误了的时间。你能克服了最好了,没有克服了,又再起一个担心、疑惑。心里必然要想,用了这几年的功夫,还是有妄想杂念,这岂不是完了?这样就是有障碍。

如果站在我们本来就是妄想凡夫的立场,这样的凡夫,当下的面貌,有没有得救之法?如果有,我就不要那么操心了,很害怕;没有,你打破头也得去找,那么现在就有。所以,十方众生包括一切上智、下愚;能尽心不能尽心;有禅定没有禅定;男女老少乃至三恶道里面的众生,都包括在内。

我们大家如果读过往生传记的,历史上有很多记载,如八哥鸟、鹦鹉、鹅、兔子什、老鼠等往生得很多,你说它有什么样的功夫不功夫呢?

所以,站在我们这个时代根基的立场,我们应该来选修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

七、善导大师思想概述总结:

第一点,就是立足于弥陀本愿。能不能往生的根本原理,在于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虚假,你能信顺就能往生,你怀疑、你不专修念佛往生就不定,这是第一。

第二点,是面向罪恶凡夫。这样我们心里就安稳,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没有妄想杂念,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功行,我们才可以往生、才达到标准了、才够资格了。各位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现在就够资格了。标准就够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罪恶凡夫嘛,你是罪恶凡夫,你就够资格。

此话怎讲?比如说这个地方发了水灾,我们去救灾,什么样的有资格来领这个救济粮,就是你家里面被水冲得一干二净,你是穷光蛋,所以你有资格来领粮。你不能说“我是穷光蛋没有资格来领”,你恰恰错了!你是穷光蛋,最有资格来领布施。

我们在六道轮回之间没有功德,都是债务,所以我们最有资格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像一个病人,最有资格到医院,健康的人没有资格到医院。你为什么有资格到医院?因为病歪歪的对不对?我们是一个贪嗔烦恼的病业凡夫,我们有资格被阿弥陀救度。我们是这样一个在阿弥陀佛誓愿里边第一要救度的众生,所以大家不要往后退,应该当仁不让。

不要觉得“我还差一截”,你看阿弥陀佛站那个地方,宝手下垂拉着你说“王居士,我抓的就是你,你要来往生。”你说“说我可能还不够”,吓住了。“我这样就够了吗?”、“我还没达到清净心”、“我还没有怎么样,我还不够吧?我回去把手洗一洗、搓一搓,然后再跟阿弥陀佛抓一抓手。”阿弥陀佛就等不及了,说“你现在就够资格了,现在念佛,你现在就要发愿来往生!”

不是等你60岁退休以后再够资格,也不是等你吃青口素才够资格。你没有吃素当然不好,但是你不念佛就更不好了;现在没有吃素,现在就要念佛。你现在又没有吃素,再不念佛,双损失,罪业罪加一等,佛也没念到。所以现在我们不要跟阿弥陀佛扭扭捏捏,觉得我这样还不够、那样还不够。我到什么程度,我给自己打分,“我这样差不多,整装待发了,我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了。”那个都是错误的!因为那个都是以我们自己的妄心用事,只是我们想的一些标准,事实不是这样。

所以,面向罪恶凡夫,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根机。当然不是鼓励我们,是怜悯我们。你造罪造业,可怜哪!所以,你现在就要念佛消罪、消业,然后心中向净、向善,以佛的力量给让我们内心里面减少贪嗔烦恼,求生西方净土。

第三点,就是一向专念弥陀佛名。

第四点,超生极乐报土。我们往生之后,果位非常的高,到极乐世界快速成佛的,不历阶级品位的。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第二十二愿说“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一地一地慢慢修行,是顿超十地、超越常伦,不是一般性的那种一地一地慢慢修。”

第五点,平生就决定往生。

第六点,现生就获得不退。

——净宗法师

中国净土宗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净土宗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eu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