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里住着一个道士,居然就是王阳明新婚之夜在铁柱宫遇到的那位,当时他说二十年以后再相见,如今果然重逢,道士说,我在这里等你很久了。道士问王阳明来此的打算,王阳明便告诉他,自己准备在此隐居下来,远离俗世。
道士对他说,如果刘瑾诬陷你“北走胡,南走越”,那你的父亲就会遭殃,王家将有灭门的危险。然后,给王阳明卜筮一卦,得“明夷”。《彖辞》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就是处境险恶,但不能放弃坚守正道,最后必将有好的结果。
王阳明于是决定,从上饶回到家乡,然后遵旨去贵州龙场。并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湛若水听到以后,笑着曰:“此佯狂避世也。”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为:“佯狂欲浮海,说梦痴人前。”数年后,他们在滁州相会,王阳明便吐露了实情。
所谓的“实情”是怎么样的呢?有人推断是这样的:
这年秋天,徐爱等王阳明的弟子和好友等,都来杭州参加乡试,大家一直陪着王阳明,但等他们考完第三场回来,却发现王阳明不见了。王阳明制造了投江的现场,然后沿着钱塘江、富春江、兰江,经广信(上饶)到达武夷山,去了九曲溪、武夷精舍、天游观等地,发觉都不是理想的隐居之地,于是在天游观的墙壁上题下诗一首,便原路返回,由金华到芜湖,再到南京,因为九月二十九日是父亲王华的生日,然后父子两人在十月份一起从南京回绍兴,因为九月十一日,王华已经被免官致仕。
比较以上两种说法,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因为前者太过离奇怪诞,而且有很多疑点。比如,刘瑾为什么不追杀其他更有权势的官员,而唯独要除掉王阳明,要知道,与其他上奏要求铲除八虎的官员不同,王阳明并没有直接和刘瑾起冲突,王华父子与刘瑾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在疏八虎案中,王阳明只是一个配角。
当然,比较而言,王阳明遭受的处分是比较重的,这是因为他得罪了朱厚照。明朝的太监虽然专权,但没有达到架空皇帝的程度,刘瑾等还是要揣摩朱厚照的心思行事。从另一个角度讲,王阳明已经被贬谪为驿丞,驿丞不入品,即连九品都不是,但是仍有那么多人追随王阳明,这是皇帝所忌讳的,而刘瑾不会理会这些事。
王阳明的一生,很少卷入官场之争,他只是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他不属于任何党派,他虽然弟子遍天下,也没有借此网罗自己的政治势力。
第二种说法,既有人证,也有物证。人证就是八月秋闱(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七),参加考试的弟子好友都可以见证那时王阳明还在杭州,不可能夏天就从舟山浮海。物证就是,王阳明在沿途留下了大量的题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