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七·三一】
三十年前,徐椒林参府在庐州,与余及蒋心余二人最交好,常以船载薰(应作“惠”,见袁枚《相逢行赠徐椒林》诗自注。)兰千本,为随园遍栽山中,花开如雪。为人权奇倜傥。余叙其行事,作《相逢行》赠之。后升任贵州,竟成永诀。今春,余过嘉兴,其子双桂秋山,宰秀水,述及交情,彼此悲喜。索乃翁诗稿,得其《自普洱寄儿》云;“万里当关日,葭灰报小阳。三冬称足用,一线莫虚长。瘴疠身偏健,欃枪气已藏。上林好春色,努力看花香。”《题淮阴侯庙壁》云:“一饭尚思酬母德,三齐宁忍背君恩?”秋山有父风,《题泗亭驿》云:“天子功成一剑中,故乡鸡犬识新丰。英雄未有无情者,老泪尊前唱《大风》。”
徐椒林,庐州参将。袁枚友。(资料缺)
参府,清代武职官员参将的别称。清朝兵制:汉军用绿旗,通称“绿营”,分驻各省,最高的统军官叫提督,下设镇(总兵)、协(副将)、营(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汛(千总、把总等)四级,逐级统属,参将是绿旗兵中“营”的主官。清朝参将为正三品武官,统领本营军务。从兵力来说,一位参将最多率领1000多绿营军,类似于团级干部。
徐双桂,字秋山,曾任秀水县知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时任嘉兴县知县,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时,已任四川保宁府知府。
秀水,旧县名,清嘉兴府秀水县,今嘉兴市秀洲区。明宣德五年(1430年),嘉兴府所辖三县调整行政区划,析嘉兴县(大)西北境置秀水县,县名“秀水”二字来源于名为“秀水”的河流,相传“邑旧有秀水,世传间岁天和景明则水漾五色,士予见多擢第,仕者美迁,常人亦获庆也”。县治在嘉兴城中。此后近五百年内基本未有大的变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紧缩机构,凡府城所在地设两县者一律合为一县。据此,秀水县复并入嘉兴县。1983年,撤销嘉兴地区,分设地级嘉兴市、湖州市。嘉兴市并分设城区、郊区。1993年,嘉兴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嘉兴郊区更名为秀洲区。今秀洲区辖地与秀水县大致相同。
普洱,今云南省普洱市。1288年,元军平定前大理国威楚府南部的罗盘、马笼、步日、思麽、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你陀等十二部设元江路。今宁洱县境属元江路步日部。“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明分设元江府、车里宣慰司;1659年,清沿明制设元江府、车里宣慰司;1729年,清朝析车里宣慰司澜沧江以东辖地设普洱府;1735年,普洱府下设宁洱县、思茅厅。府治在宁洱县。1913年,民国裁府,在全国推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宁洱县改名普洱县,属滇南道;1914年,滇南道改为普洱道,普洱县复名宁洱县,属普洱道;1929年,民国政府裁道改专区;建国后,设宁洱专区。1951年,宁洱专区改为普洱专区,宁洱县改为普洱县,行署驻普洱县;1953年3月,普洱专区改为思茅专区,行署驻地由普洱县迁至思茅县。1970年,思茅专区改称思茅地区。2003年,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普洱县更名为宁洱县。号称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给周武王的云南茶叶,一直被叫做“普茶”,后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明朝末年,改称普洱茶。
葭灰,音jiā huī,也叫葭莩(fú)之灰。葭是指初生的芦苇;葭莩是指芦苇杆内壁的薄膜,又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小阳,指小阳春,时节气候名,指的是孟冬(立冬至小雪节令)期间一段温暖如春的天气,对应农历为十月。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农历十月期间,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初冬时期一般不会很冷。有的地方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天气,以致桃李等植物误以为春天到来,二度开花,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三冬足用,典故。本义三个冬季,即三年。《汉书·东方朔传》:“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三国·魏·如淳注:“贫子冬日乃得学书,言文史之事足可用也。”汉书记载:东方朔称自己少年时喜爱读书,性情聪颖,三个冬闲所读文史之书便足以可用。后因用为天性颖悟,喜爱读书之典。唐·杜甫《柏学士茅屋》:“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也有指冬季三月,即冬季。唐·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三冬事隙,五日归休。”
一线添长,典故。唐·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其一》:“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清·仇兆鳌注:“《岁时记》:‘魏晋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唐杂录》:‘唐宫中以女工揆日之长短,比常日增一线之工。’”(见《杜诗详注》卷六)又,杜甫《小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见《全唐诗》卷二三一)。杜甫诗“愁日愁随一线长”、“刺绣五纹添弱线”之句,叙写的是冬至日之后,白日渐长,日长一线。一线,指日增一线之工,一说指日影添长一线。后常用作咏冬至的典故。
瘴疠,音zhàng lì,意思是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中医中的瘴,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南方多瘴,瘴气是山林恶浊之气,发于春末,敛于秋末。各路的瘴气都是清明节后发生,霜降节后收藏,独有自南交(越南南部)以南以西的瘴气却不如此,可以说四时皆有。
欃枪,音chán qiāng,意思是彗星的别名,喻邪恶势力,叛乱,动乱。《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郭璞注:“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扫彗。”《淮南子·俶真训》:“欃枪衡杓之气,莫不弥靡而不能为害。”高诱注:“欃枪,彗孛也。”《汉书·天文志》:“孝文后二年正月壬寅,天欃夕出西南。占曰:‘为兵丧乱。’”唐·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几时回节钺,戮力扫欃枪。”
上林,指上林苑,是汉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上林苑地跨长安区、鄠邑区、咸阳、周至县、蓝田县五区县境,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出入其中。实际面积约为2460平方公里。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还是当时汉武帝尚武之地,在此处有皇帝的亲兵羽林军,并由后来的大将军卫青统领。徐诗“上林好春色,努力看花香”应含此意。
三齐,古地区名,泛指现代的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据记载,在秦子婴元年(汉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灭秦。项羽分封诸王,项羽以齐国故地立故齐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田巿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此称为三齐。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军灭掉三齐,上书刘邦要求封为“假齐王”,刘邦大怒,但在张良、陈平的提示下,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齐国被灭,项羽非常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泗亭驿,也称泗水驿,在今江苏省沛县泗水亭公园。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就曾做过“泗水亭长”。据史载:秦朝在沛县县城附近,设置一种叫“亭”的机构,用来维持地方治安、传递朝廷文书等,当时叫泗水亭。刘邦到了壮年,经地方上乡绅的推举,在泗水亭做了一名亭吏,经过一段时间试职,后来被任命为亭长。后人在此地建亭,以纪念刘邦。由于秦代的“亭”兼有传递朝廷文书职能,故后人亦称此地为“泗亭驿”。《题泗亭驿》诗叙述了刘邦斩蛇起义,登基后为排遣父亲孤寂而迁造新丰县的故事。
(待)
附:袁枚《相逢行赠徐椒林》,可略知徐椒林事迹。
酒杯爱共荆轲把,唾壶惯招处仲打。徐公三十耻读书,原是长安杀人者。杀人何处敢横行?白日青天紫禁城。轻生如作暂时别,放归不感金吾情。金吾逻骑欺少年,书券逼取青楼钱。公闻命召某某至,一重门入一重闭。彘肩在盆酒在尊,老拳如椎八十斤,请择于斯一任君。鼠子侁侁惊且奔,慑服三日声犹吞。君不见徐次子,报仇甘为吕母死;又不见徐元直,被发垩面曾作贼?家风如此传雄豪,可肯毛锥换宝刀!千金赠与狡童马〈(赵四官)〉,一麾出看庐江涛。庐江高城风荡荡,排衙权作千夫长。朝编史论挟风霜,暮品丹青寄萧爽。湖海元龙气已降,旁人犹恼次公狂。公乃笑吃吃,替人惜眼光。空看周处当官日,不见朱云年少场。握手秦淮交肺腑,僧房小住听锺鼓。脑后偷将铁弹看,灯前戏拔蛇矛舞。强予踏湿游倡家,矗矗新楼大道斜。一片香心消不得,满山代种幽兰花(蒙惠春兰千本)。吁嗟乎!相逢迟,相识早,世上英雄原不少,袁丝袁丝可惜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