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乃四书之一。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以下为《中庸》之第一章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先看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子说,性即理也。理即天理。故天命即天理,亦即程朱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之天理。率性之谓道,即:顺应天理即为道。那么如何顺应天理?礼乐刑政即为教化之用,亦即通过礼乐刑政,可以达到修道之作用。
这里看出,国家的所有教化手段(不光是法律),最终都是为了使人们顺天理而行,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上道”。一个人讲不讲道理,就是上不上道,讲道理,就是上道,也就是顺天理。
第二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句相对来说就容易理解了。用现代汉语说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举止无不是在顺“道”而行,打个比方,吃饭用嘴吃而不是用手,这就是道;走路用脚而非手,也非其它器官,这也是道。假如一个人走路用手,像欧阳锋倒炼九阴真经,我们会觉得非常奇怪,很别扭,为什么?不合道。也就是“可离非道也”。
第三句: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古人认为,“人”乃是“天地人”之一,上有天下有地,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点上,儒与道是完全一样的。庄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作为自然的人,就要对自然有所敬畏。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要心怀恐惧,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自大,我们家乡话叫“天上知道一半,地上晓得全完”。这就是对天地的不敬畏。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虽然庄子的意思是不需要了解很多知识,因为一辈子也学不完,但是也确实说明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我们是不知道不了解的。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不知道的东西一棍子打死,那就非但不智兼且可笑了。
第四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是对于“慎独”的注解。不要以为在暗处,在只有天知地知之处,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殊不知“抬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往往最能反映他的品德。
第五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对“中和”的解释。不发即谓中,发了即谓和。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即是对“中和”的最好理解。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不表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表现过度那就是没有达到“中和”。比如喝酒这件事,适可而止,怡情养性。但有些人偏偏每次都要喝个酩酊大醉,而另有些人则偏偏喜欢将别人灌醉以为乐事,这些都不是“中和”之表现,换句话说,都算不上“上道”。
第六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句分说“中和”,其实意思一样,中即和,大本即达道。
第七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是说,人能做到“中和”的效果。我的观点是:人气正则国运顺,天气正。人气不正,则国运衰退,天必降妖。比如不正常的天象,往往是君王无道的象征,在此种情况下,一国之主便要下罪己诏,所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是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