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一本书,容易陷入字句篇章之意,并无整体把握。过去一段时日后再翻阅,就会有新的比对、新的感悟,就能更加高远地看出文章的一点“本质”来。
开始读《吕氏春秋》时,觉得里面有农事安排,有律令,有战争理论,有音乐探究……感觉很杂,有点像杂家。也有人说这是以道家学说为主干,杂以其他门派的学说。
而今再读其中些许篇章,我个人以为这是一本妥妥的儒家学说之书。其中《爱士》《顺民》之类,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其主要观点、推理方式都是孔孟一类以人情道德为演绎。其中最明显、最直接的一点就是,这样的理论遇到德高者如高山遇流水,碰到腹黑者纯属鸡同鸭讲。这也是当初孔子周游列国、孟子四处游说而终不得结果的原因吧。
谈道德、说人情需要看对象,遇到大环境不济、所说对象心黑无情者,任凭占据道德高地、言辞多么动人,都不敌势利小人在现实利益面前瞬间变节、翻脸无情。
网友评论